阴影
阴影 阴影
C07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风 语 24
洛阳网广告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 14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0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 14
——像冒险家一样搏浪商海(7)
  ○作者 牟家和 王国宇
  其实,当时不仅是在香港,在世界各地,楼宇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这种陈年行规沿用了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更没有人提出要去改革它。    

  直到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一些地产商开始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像切月饼那样,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

  地产商将楼宇分层出售之后,光顾楼宇的市民多了起来,但买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的人家。当时的房价在每平方英尺20港元左右,也就是说,买一层楼要2万多港元。而那时香港普通职员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能一下子拿出2万元来买楼的人屈指可数,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香港地产市场,并不算特别活跃。

  霍英东经过一番思考、权衡,决定采用分层出售的方法。他的考虑是,如果市民租房住,必须先交一笔“顶手费”,叫做“七千顶手,月租两百”,即“顶手费”一般要7000元,每月还要交200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积的一层楼,售价一般在2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出得起7000元顶手费的租客,再支付差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层属于自己的楼房,两者比较,自然买楼比租房划算得多,如果市民们都愿意自己买楼,那么资金周转和回收也就快了。

  在进入地产业之前,霍英东所从事的都是商品流通的生意,这也就使得他拥有了超前于当时大多数地产商的商品意识。他把多年经营杂货铺的经验拿到地产经营中,把楼宇当成商品,采取一些“有创意”的促销方式,推动了楼宇进入市场,以此加快资金周转,缩短投资回收期。

  房屋并不像胶鞋之类的产品有个样板,不同的楼宇,楼层高低不同,结构、面积、材料、价位也各不相同,所以客户在选房、看房时都十分谨慎,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要看一遍甚至几遍,还要一起计算,一起丈量。带领顾客看楼的人,每天都要来来回回跑几十次,因此很不耐烦,个个都成了“负气佬”,常常和顾客发生争执,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有鉴于此,霍英东大胆探索,独创出前所未有的“楼盘说明书”,上面详尽地介绍了楼盘情况,包括地势环境、建筑材料、分层价格、订购方法以及交楼的日期,另外还有地盘、各楼宇的透视图和平面图、骑楼剖面图、各分层的平面图等等,印制出来后,再装订成册,派发给买家,让买家对楼盘的基本情况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种楼盘说明书,从内容到编排方法,与现在流行的装帧精美的楼宇宣传广告画册并无两样——其实,除了印刷、装订质量相对粗陋之外,它就是今天的楼盘广告画册的前身。    

  “楼盘说明书”一推出,广受市民的欢迎,对促销楼宇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其他地产商们也都纷纷效仿,并逐渐成为地产商推销楼宇的必用手法。编制“楼盘说明书”,绝对称得上是霍英东在房地产行业的创举。

  霍英东经历过童年时以“船”为家的飘荡与艰险,经历过少年住在“贫民窟”里的拥挤与艰辛,深知“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要让拥有自己的楼房不再是富人的专利,让更多普通的市民也能买楼做业主。再从自己作为开发商的一面考虑,只有买楼的人多了,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如果再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既投资不多,又能有较高的回报,那岂不更是两全其美?

  那么霍英东“两全其美”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霍英东的另一项创举了,即“卖楼花”与“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

  所谓“楼花”即指楼号,就是在新楼宇只有设计图纸,在正式动工兴建之前,买家先交纳一定数额的定金预购楼房,余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样,等新楼落成,买家就差不多交齐了余款,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可以做业主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