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一言难尽:1912-1949民国映画》 编著:顾晓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
辜鸿铭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不妨去逛逛八大胡同,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对此,林语堂说:“辜鸿铭并没有大错,因为那些歌女像日本的艺伎一样,还会脸红,而近代的大学女生已经不会了。”
辜鸿铭在巴黎大学留学时,其义父布朗先生刻意安排他与一个名妓作邻居,目的不仅是让他学法语,更让他借此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辜鸿铭在染缸中领略了出入名妓家中的政客、军人、富商的伎俩,练就了“金脸罩,铁嘴皮”的功夫。他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是在此相识的。
当年,欧美人在中国如同洋菩萨,到处受尊敬。辜鸿铭对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十分反感,他决心不失时机地羞辱白人,以证明中国人才是真正优越的代表。有一次,他在电影院看电影,想点一支一尺长的烟斗,但火柴已经用完。当他认出坐在前面的是位苏格兰人时,就用烟斗和蓄着长指甲的手轻轻敲着那个人的光脑袋,以不容拒绝的口吻说:“点着它!”那个苏格兰人被吓坏了,以为遭遇了中国黑道上的老大,只得乖乖地掏出火柴,胆战心惊地点着了辜氏的烟锅。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接受罗振玉的劝告,成为清廷遗老,不但被末代皇帝溥仪封为“南书房行走”、“恩赏五品衔”、“赏食五品俸”,还在学术上“尽弃前学,专治经史”,甚至写诗歌颂慈禧“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此后,他还参与了张勋复辟的密谋。
溥仪出走后,王国维便丢了饭碗。出于对王的尊敬,顾颉刚给胡适写信,希望他把王介绍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来,王国维果然被请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王国维的外表总是严肃冷峻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颇有些害怕。杨步伟是大嗓门,见了王国维却总是默不作声。王国维五十寿诞时,清华大学的同事办了三桌酒席为他祝寿,赵太太硬是避让着不和王国维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最后,王国维那一席一直都是沉默不语,而赵太太那桌却笑语不绝。
黄侃是饕餮之徒,好暴饮,喜赌博,性情暴躁。他在北大上课时,常突然停下来对学生说:“这段古书后面藏着一个绝大的秘密,想知道吗?对不起,就凭北大这点薪水不值得讲,要听,饭馆请!”他对自己的学问十分自负,与人讨论时,若有人观点与己不合,大怒之下常持刀杖相向。然而他有“三怕”:一怕兵,二怕狗,三怕雷。其中怕雷甚至怕到“蜷踞桌下”的地步。
章太炎在东京时,陈独秀曾去拜访。章的弟子钱玄同、黄侃在座,听到客来,只好躲入隔壁房间。主客谈起清朝汉学的发达,列举诸人,多出于安徽江苏,不知怎么一转,陈独秀忽而提出湖北,说那里没出过什么大学者。主人也敷衍说,是呀,没出什么人。这时黄侃在隔壁大声说:“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主客闻之扫兴,陈独秀随即别去。
胡适在北大讲学时,常与黄侃同宴。有一次,胡适偶然谈起墨学,黄侃即骂道:“今之讲墨学者,皆混账王八。”胡默然无语。过了一会儿,黄侃又说:“就是胡适之尊翁,亦是混账王八。”胡适大怒,谓其辱及先人。黄侃大笑说:“且息怒,吾试君耳!吾闻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今君有父,何是以言墨学?余非詈君,聊试之耳。”举座哗然。
黄侃平日好使酒骂座,中大文学院院长汪旭初与其同为章太炎弟子,但汪气性稍平和,被黄破口大骂的时候,每每退让避之。一日,黄侃忽于教授办公室中大声骂汪:“外间称中大学者,必称汪、黄,但是我年长于你,何故置你于我之上?”汪不能答。旁有人笑曰:“你们误解了,汪、黄可不是什么好名字,不知当朝也有汪、黄二人吗?”
闻得此言,黄侃一笑而罢。原来当时汪精卫方任行政院长,黄郛在外交方面又是丧权辱国,故而有“汪黄”之骂名。人称宋臣祸国必举秦桧,但在秦桧以前,力主对金屈膝者还有汪伯彦、黄潜善二人,史亦称“汪黄”。
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一说法: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里,黄因内急,不及上厕所,便从窗中解裤洋洋直泻。章太炎此时夜读正酣,蓦地见一股尿水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年轻气盛,便也回骂。不骂不相识,待两人互通姓名后,便将话锋转到学问上,越谈越投机。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自此,黄侃师从章太炎问学经年。章太炎清高孤傲,对近世文人极少嘉许,唯独对黄侃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