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市文化宫偶遇50多年没见的小学同学,故人相见,分外亲切。谈话间我问起他的父亲——家乡当年远近闻名的王善人,他说:“老人家已在1980年去世了,谈笑之间,头一低,身一歪,溘然长逝。”
王善人名仓,字朝举,是一个诚实地道的农村人。民国初期,他在冢头镇开办烟行。冢头镇是我的老家郏县的四大镇之首,当地盛产烟叶,王仓家是小镇上的富裕人家。
王仓乐善好施,扶危济贫,远近闻名。我听父亲说,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附近的兰河发大水,很多人被卷入洪水。落水的人生死不明,岸上哭声一片。这时王仓赶来了,大喊:救出一人赏大洋3元,捞一具尸体赏1元。此举大大地减少了洪水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当地大旱,麦子大部分绝收。第二年夏天,我7岁,正和小伙伴在村头玩耍,突然天色灰暗,黄风骤起,霎时蝗虫漫天,所过之处,植物全被吃光。我家14口人,一口大锅煮饭,每顿只下一碗面,饥肠辘辘的我只好跑到镇上外婆家去找吃的。
外婆家在镇西头,不远处就是兰河大桥。桥边有很多头大颈细、面黄肌瘦的流浪小孩,王仓每天都亲自带人给这些孩子每人发放一个热馒头,我看着都眼馋。后来王仓把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收容在一起,在镇北的一个空园子内立灶养起来,并赶赴周口购粮备用,前后共收容孤儿32名,因此善人之名传扬开来。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5月,郏县沦陷,土匪遍地,民不聊生。次年8月日寇投降,郏县光复。王善人联合其他人,在冢头镇西寨创办了黄阜中学,为当地学子办了一件大好事。1946年,王善人主动交出58亩良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土改带了一个好头。
1951年,王善人为速成识字班捐助了笔墨纸砚和照明汽灯,抗美援朝时,又捐出现金240万……他做的善事不胜枚举。1952年后,我初中毕业到外地求学,王善人就逐渐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从外地回到家乡行医,又见到了王善人。当时他头戴高帽,手掂铜锣,边走边敲,游街示众。路边群众无人讥笑,反而投来尊敬的目光。他被造反派批斗后,停发工资,遣返回家,生产队安排他到磨房磨面并在夜里看管牛棚。
1971年,国家为王善人平反,并补发了工资。当年西寨一队麦场失火,损失惨重,王善人雪中送炭,用补发的工资购买了5吨化肥支援一队,受到群众的称赞和上级的表扬。
生产队磨房附近有一个废弃的窑洞,王善人嘱咐子女说:“我死了以后就把我放在窑洞里,窑门用砖一封就行了,不占用耕地。” 在那个盛行“入土为安”的年代,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实属难能可贵!
比起那些享誉海内外的大慈善家,王善人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的善举意义相同。人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人人向善,则社会和谐,百姓幸福,世界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