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市许多中小学校召开了体育达标运动会。一位高中老师感叹:“学生的达标成绩很不理想,胖墩儿太多了。比如,高二男生的立定跳远达标线是2.1米(60分),而许多学生的成绩是1.8米左右。”
在老师眼中是胖墩儿太多了,营养过剩,而在营养专家的眼里,这些孩子可能都正“饿”着呢。
“怎么可能?孩子吃得好着呢!”有些家长可能会这样质疑。不要着急,来看看营养专家的解析。专家所指的“饿”,是“隐性饥饿”,是一种人体因营养素失衡而产生的“饥饿”状态。尽管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但如果一味忽视就会影响健康。
何谓“隐性饥饿”
洛阳市医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洛阳市营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朝霞说,“隐性饥饿”是指膳食结构不合理、烹调方式不正确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量流失,致使越来越多的营养素在人的饮食中失去,由于这些营养素缺乏不会产生饥饿的感觉,故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称为“隐性饥饿”。
有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处于“隐性饥饿”状态下的人数比例已高达1/3,其中青少年更是高发人群。
“隐性饥饿”的原因
王朝霞说,“隐性饥饿”的原因主要是膳食结构不合理。如果人不充分注意膳食营养的平衡搭配的话,就非常容易缺乏微量营养素。这样虽然表面上吃饱了肚子,但还是缺乏微量营养元素。
造成青少年“隐性饥饿”的原因主要是父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许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大多已为人父母。他们在父辈的悉心呵护下长大,很多人都没有做过饭,所以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也常常是带孩子在单位食堂或者外面饭店吃饭,这些不良习惯极易造成他们自身和孩子体内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引发“隐性饥饿”。
还有的孩子过于偏食,只吃肉类,不吃青菜。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吃口青菜,就以食物作为奖励,比如,如果孩子能吃口青菜,就带他们去吃洋快餐或别的口味独特的油炸食物。
还有的家长误以为越精细的东西就越是好东西,给孩子吃细米、精面,很少吃五谷杂粮,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营养素摄入不足。正常情况下,人体除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营养素外,还需要钙、铁、锌、硒、碘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偏食或食用过于精细化、高能量的食物,会导致很多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隐性饥饿”的危害
“人的一生有两个阶段是发育最迅速的,一个是婴幼儿时期,一个是青春期,这两个时期如果营养供给不足,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王朝霞说,“长期的‘隐性饥饿’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多样化、营养平衡,必要时可在常规饮食之外适当补充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碘、锌等矿物质以及缺乏维生素A、D、B1等。
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缺碘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10~15;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缺乏维生素A、D可导致佝偻病;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涩;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长期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及癌症。
合理饮食改善“隐性饥饿”
针对青少年“隐性饥饿”的状况,王朝霞建议,要解决“隐性饥饿”,主要在于解决好膳食平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好让孩子定期体检,或者到营养咨询门诊进行有关咨询,必要时可进行膳食营养素补充。营养平衡可以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做到有荤有素,粗细搭配,饮食多样,合理烹调。
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血、瘦肉、大枣、木耳等。
含碘丰富的食物:海带、紫菜、海蜇、蛤蜊、加碘盐等。要注意科学使用加碘盐,如:不一次购买过多、加盖存放、避免日光直晒、炒菜后放盐、使用植物油等。
含锌丰富的食物:牡蛎、肝脏、血、瘦肉、蛋、粗粮、核桃等等。
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鱼肝油、肝脏、牛奶以及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南瓜、芒果、杏、木瓜等。
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肝脏、蛋黄、牛奶等;晒太阳也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
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粗粮(如全麦、燕麦、米糠等)、瘦肉、花生等,同时要注意烹调方法,食物烧煮过久或高温煎炸、食物中放碱、淘米次数过多、菜切后再洗都会造成B族维生素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