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库内空荡荡的储存柜。 |
|
截至今年10月中旬,昆明血液中心的库存O型血仅2200毫升!一场“血荒”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
近年来,供血紧缺问题在不少大中城市出现,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追踪采访。
▲▲ 一方面医院缺血,另一方面献血难
10月初的一天,躺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上等待肺部手术的陈女士已无力为血液焦虑,她的亲属则为超过1000毫升的手术用血跑断了腿,甚至不惜从某高校借来十几本献血证。但医院被昆明血液中心告知:O型血严重不足,有证也没办法供血。无奈,陈女士的亲戚朋友只好就近到献血车上献血,又经血液中心调拨到医院,才暂时渡过难关。
近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形在昆明许多家医院频频上演,引起了手术病人的普遍担忧。这场“血荒”今年8月就开始出现,昆明血液中心库存血液无法满足市内各大医院临床需求,血存量创下历史最低。
“最少时每天采血量仅3万毫升左右,只能满足50%的临床用血。”昆明血液中心主任杨通汉告诉记者,最近通过媒体宣传,每天的献血者开始增加,但平均每天仅增加了150人,仅能满足70%的用血需求,如果要全部满足需求,则至少每天需要增加200人至250人献血。
另据了解,昆明血库理想库存量为40万毫升至50万毫升,但目前各种血型严重缺乏,用于急救生命垂危病人都嫌不够,很多医院的普通手术只能一拖再拖。
然而,记者前往昆明市内一些采血点采访时发现,一边是等待献血的热心市民,另一边却是采血点工作人员的“好心规劝”,例如“有点咳嗽”、“吸烟”、“在献血前两三天饮食不清淡”等都成了工作人员拒绝献血的理由。
一些采血点附近的商户告诉记者,如今的献血车姗姗来迟、早早收工,“这些天好像没心思采血,你说这血量能上去吗?”
▲▲ 三大因素影响血液供应
记者调查发现,影响血液供应的因素很多,但首要因素是需求增加,而供血渠道单一。昆明血液中心主任杨通汉分析说,昆明集中了全省的医疗优势资源,用血量不断增加。目前市区260多家医疗机构的血液需求量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每年献血人数虽然也在增加,但仍供不应求。
另一个原因是,献血人员减少影响了血液供应。云大医院一名医生分析说,往年遇到学生放假时才会出现季节性“血荒”。今年秋季,本市各大高校整体搬迁至距市区20多公里的呈贡县新校区,导致献血人员明显减少;同时,本市加大了城中村改造力度,以往一些住在城中村的农民工纷纷迁往郊区,也导致了献血量明显减少。
此外,记者还发现,由于政策的原因,采血工作人员收入骤减,也影响了血液供应。“以前采血车坚守到很晚才离开,现在巴不得早点收工。”一名采血点工作人员透露,政策调整以前,昆明市区内的四个采血点每采集一袋血液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多采多得,献血车工作人员每月的收入可观,工作积极性高;政策调整以后,这些奖励没了,收入减少了一半以上,他们的积极性受挫。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昆明市卫生局勒令血站员工必须限期将从前的部分奖金上交市财政,最多要退六七万元,影响了采血员工的积极性,因而也影响了血液供应。
云南省卫生厅厅长陈觉民介绍说,全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去年开始试点,今年10月正式推行。这一新的规定要求,卫生机构员工收入按照2008年年末收入为基础,先发放70%,另有30%作为绩效奖金予以发放。
陈觉民表示,可能在血液中心这样的基层单位,薪酬制度改革的“细节还不是特别完善,执行还没有完全到位”,导致员工收入减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 增加供血渠道,亟待政府作为
“采血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引发的新问题,应该引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能坐视不管。”云南大学社会学专家马竞欧认为,按照我国献血法有关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不该把所有的职责推给血液中心。这次“血荒”暴露了有关部门行政管理方面的漏洞。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讲师余成普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血荒”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将其简单归咎于季节或无偿献血制度本身,那是肤浅的。要想避免供血危机,必须在稳定现有供血队伍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供血渠道,这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毕竟,政府的行政干预是无可替代的。”
据他分析,稳定供血队伍,首先,要稳定对献血者的鼓励政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相关的鼓励政策不落实,献血者需要用血时,往往会遭遇收费、缺血的尴尬。对献血者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不能开“空头支票”。
现行的用血制度需要改革。当血液中心储备不足时,家属为患者献血非常麻烦,正如陈女士的亲属那样。他们不能在医院现场献血,而必须经过献血车、血液中心的辗转,这无疑加大了病患的风险。对此,应当准许医院、血液中心联手设计合理的制度,保障血液安全、快速地到达。
其次,要拓展供血渠道。献血车不应当只进高校,还应当进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区,但血液中心与社区、县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而一些社区、县区在宣传发动、场地提供等方面不太积极。如果运用政府考核、评奖等手段给予鼓励、奖励,这样做起来就容易得多。
余成普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当主动介入。例如对一些宣传给予政策性补贴和支持,准许献血车在人群密集的繁华地段进行宣传和采集,避免履行过于复杂的审批手续等。
■延伸阅读
多地遭遇“血荒”
北京
目前北京血液中心库存量为6000袋左右,仅为标准库存的50%。为应对库存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血液中心将采取在部分区县增设街头采血点、设立校园流动采血车、启用献血者数据库等方式来缓解供血压力。
青岛
出现十年不遇的用血难问题:A型和O型血液库存均低于最低警戒线;目前四种血型均告急……据统计,今年青岛市中心血站已经先后三次启动了血源保障Ⅲ级预警,而且还发布过10年来第一个血源保障Ⅱ级预警。更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往年血源一向充裕的10月份也频频发出“限血令”。
通过补偿鼓励积极性
事实上,在实行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血荒的困扰。如美国纽约,登记捐血的数目尚不及各医院需求量的一半。对此,不少地方就采取对献血者进行各种各样的补偿来鼓励公众的积极性。
按我国《献血法》的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授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免费事宜,而整个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让不少人止步于前。此外,时不时披露的血站工作人员管理不善、收入不菲的消息也阻止了一些人的献血热情。
去年年底,一张照片曾被各大网站转载,照片上一袋血浆被当花肥浇灌兰花。标签上标明来自成都市血液中心,采血日期为2009年10月3日,失效日期为2014年10月3日。血浆当肥料的做法立即引起了网友的义愤。虽然事后查明这袋血浆是报废的血浆,但管理不善的问题还是被暴露出来,极大地消耗了公众对血站及献血制度的信任。此外,血站设备不全、献血地点少、献血不方便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管理和设备,还有就是社会对义务献血的宣传不足,很多人不愿献血甚至不敢献血。
据白岩松介绍,“如果你还没有献过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担心感染疾病,占46.4%;第二位的是献血不方便占到18.6%;第三和第四,一个是担心伤害身体,一个是主观上不想献,加起来接近30%,这就需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常识去解决。
针对民众的这些疑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说:“现在如果到正规血站去献血,应该是非常安全的。因为现在正规血站所使用的采血用具都是一次性消毒的,并且非常安全。”
针对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献血和一些激励机制捆绑在一起的做法。白岩松说:“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面镜子。目前我们还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从完全的有偿彻底过渡到无偿,我们现在离开那个岸还没到另一个岸,但是在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