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作者
大卫·哈伯斯塔姆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
“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让全世界最为高明的专家找出一处这场糟糕的战争最不应该发生的地方,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地方就是朝鲜。”——艾奇逊
有苦难言的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7个精锐师大举穿过边境向韩国进发,扬言要在3周之内征服整个南方地区。在中国内战期间,这7个精锐师中的许多士兵都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效力。当时驻扎在韩国的美军为数极少,且仅仅隶属一个微不足道的军事顾问团,对于朝鲜的这次进犯,他们几乎毫无防备。此时在华盛顿,杜鲁门总统及其高级顾问们正在就敌人的意图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这次进攻是俄国人的授意,朝鲜只不过是莫斯科手中的一枚棋子,或者,敌人意欲声东击西,这次行动也许是共产主义妄图称霸全球的第一次挑衅。很快,他们决定派遣美国军队以及随后组成的联合国军开赴韩国,以抵御朝鲜的进攻。
然而,朝鲜战争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而是持续了3年之久。朝鲜半岛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对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因此,军事历史学家S.L.A.马歇尔称之为“20世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局部战争”,朝鲜的崇山峻岭抵消了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在装甲车辆上)的所有优势。在战争结束几年以后,艾奇逊国务卿说:“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让全世界最为高明的专家找出一处这场糟糕的战争最不应该发生的地方,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地方就是朝鲜。”他的朋友艾佛瑞·哈里曼也认为,“这是一场有苦难言的战争”。
被忘却的战争
事实证明,对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既不是一场为了捍卫国家统一的大规模战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也没有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就像数十年后的越南战争那样。相反,这是一场令人困惑的、阴云惨淡的、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看似永无希望的战争。个中缘由,除了那些在前线奋力厮杀的美军将士外,大多数美国人宁愿不求甚解。不过,在这场战争结束近30年之后,约翰·普莱恩的一段歌词倒跟人们的心境很贴合:“戴维曾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战争似乎已经成了历史的弃儿。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朝鲜,每晚15分钟的电视新闻过于简短,不仅内容索然无味,影响也微乎其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美国人多是通过白纸黑字的新闻报道来了解朝鲜战争,这种黑与白的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尽管这场战争如此惨烈,却从未触及美国文化意识的深处。据估计,朝鲜战争中美军有3.3万人阵亡,10.5万人受伤;韩国有41.5万人丧生,42.9万人受伤。中国与朝鲜一直都对自己的阵亡人数秘而不宣,据美国官方粗略估计,这一数字约为150万。
为平局而死的战争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感到与自己同胞的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代表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于是,当驻朝美军服役期满回归故土时,对于他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街坊邻里不仅无动于衷,而且很快就抛诸脑后了,那些在后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工作职位的提升、新房产或新轿车的购置才是他们更为迫切关注的话题。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来自朝鲜战场上的新闻总令人沮丧,即使战局有所好转,媒体似乎也从未感到乐观。1950年11月底,中国参战后,美军打破困境的可能性越发小了,更不用说取得胜利。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讽刺这种僵局的戏谑之语,那就是“为平局而死”(Die
for a Tie)。
无论他们的表现多么骁勇,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崇高,这种前方将士与后方人民之间的巨大隔阂都让驻朝美军始终觉得,较之先前参加过其他战斗的士兵,他们总是等而次之,从而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难以磨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