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蛮期待2011年春节赵本山大叔的小品,因为其中往往“非正式”地映衬出这一年社会经济的独特旋律。
2009年,本山大叔的小品是《不差钱》。这一年,恰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刺激阶段,于是乎,中国和世界一起上演了“不差钱”的宽松货币好戏。不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皆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原因很简单:不差钱。
2010年,本山大叔的小品是《捐助》。这一年,是货币泛滥之后的静思之年,显而易见的寓意就是“不差钱”之后就应该“捐助”了。于是乎,巴菲特、比尔盖茨开始捐助,中国也出现了局部的“裸捐”之风。
但这显然不是全部,对广大民众而言,因货币泛滥引发的通胀开始让他们“被捐助”,从最初的大蒜、绿豆、苹果等食品,到现在的棉衣、日化用品等日常用品,都开始逼迫民众将资产“捐助”给通货膨胀。虽然国家公布的CPI最高也不超过5%,但普通人的感受绝非这么一点,动辄50%以上涨幅的食品时有出现。如果再将房价也统计在内的话,CPI或许早已上两位数了。
俗语道:“刀子磨得太快,用起来是顺手,可也容易折断,无法常葆。”
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已经开始体现,钱太多了,物价上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今年年初管理层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温家宝总理也将2010年中国定为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现在想想的确如此。GDP是上去了,但通胀跑得也不慢;房价暂时控制住了,但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国内收缩银根了,但美国还在疯狂印钞,国际热钱也是个大问题;美元因货币问题继续贬值,但人民币又不敢随之升值……
这些都是问题,与其说是“两难”,不如说是“多难”。“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于是,央行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又开始加息。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货币,也是针对当前的通胀压力的一种直接举措。虽然还是负利率,但货币量的减少必然会使通胀的压力减轻,也会使钱流向更符合政策导向的经济领域。虽然加息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但这更符合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符合导向的企业可以用政策扶持来抵消货币成本,不符合导向的企业则被淘汰。
不可回避的是,货币多了,购买力自然会下降。对老百姓而言,抵御通胀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即时消费”,通俗地讲,就是有钱就花,这样至少能保证当时的购买力不下降;另一种是“积极投资”,也就是寻找能抵御或者超于通胀的途径进行投资,这样是为了保证未来的购买力不下降。究竟如何选择则要因人而异,但最关键的是不应做“守财奴”,让钱躺在账户上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