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几千年来关于它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息过,也有不少人为其究竟是积极理念还是消极理念进行辩论。具体到眼下很多人都接触的投资理财,“知足者常乐”的理念更加适合普通老百姓。
先来听一则小故事:黄昏时分,有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都开心地大笑,他们觉得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的事了;而正在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服毒自杀,而他们留下的不动产折成钱也足够二人吃上几辈子。
毋庸置疑,以上这两对夫妻的理念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当然,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差别的,但如此极端的行为是完全没必要的。如果后者是一位私募经理,那么这样的亏损或许的确可以摧毁其心理防线,因为他是职业人员。但如果仅仅是个富翁,那就未免太极端了,因为“至少还有70%,至少生活还在”。
因此,在这里我们抛开职业的投资人不说,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职业,不论是炒股、养基或者是炒金、购买理财产品,任何投资形式的目的都不应该是发财,而应该是补充生活,按照眼下时髦的说法是抵御通货膨胀。既然是这样,那么面对收益预期就应该是理性的,而不应该得陇望蜀,赚了10%的收益,又去想着20%、30%,甚至翻番或者更多。
当然,有时想一想也没错,但不能太执着了,毕竟投资市场不是印钞机,钱不是说来就来的。如果想得太多,难免会工作没心、休息不稳;如果结果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有时甚至会家庭不和,这就得不偿失了。如果能做到知足常乐,一年半载内有一两次能获得10%或者20%的收益,拿出来稍稍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或者给家人送一份礼物,相信幸福指数一定会提升。比如最近采访的一位老股民,十几年来他的资产翻了几十番,他将自己的盈利预期就定在5%,每次到达后都毫不犹豫地卖掉,不管后边涨成啥样,用他的话说就是“5%的盈利可以创造100%的乐趣”。
要做到知足常乐,就必须经常审视自己,时刻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积极心境,消除不切实际的各种物欲,排除不断袭来的各种诱惑,抵御想入非非的各种杂念。在股市中尤其应该这样,每天都有黑马涨停,但不是谁都能赚得到,每个黑马背后都有大量的资金推动,有大量的“白骨”充当炮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乐趣,知足常乐,永远能做到“买到最低、卖到最高”的人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