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真相还原:忍痛送胞妹 苦寻五十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真相还原:忍痛送胞妹 苦寻五十载
记者 张贵坊 见习记者 裴希婷/文 记者 陈占举/图
  和亲人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刘玲(右一)和王霞(右二)感慨万分。
  五十载后,姐妹俩第一次跨进家门。
  八十岁的邻居老奶奶认出了姐妹俩。
  “妈妈呀妈妈,我的亲妈,虽然我们离别四五十年,我的心却永远思念着您,妈妈呀您在哪里?女儿没有别的企盼,只想知道我的根在哪里……”这是王霞和刘玲姐妹俩在寻亲路上创作的歌曲《呼唤妈妈》。

  王霞说,每次唱起这首歌,她俩就禁不住泪流满面。

  歌里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她俩身世的困惑:生身父母到底是谁?她俩是怎么被送到洛阳的?老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这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对她俩来说却成了生命中最纠结的事情,年龄越大越想弄个明白。

  这一连串的问号,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

  关键词:记忆 现实 解疑

  只要一回忆起幼年的时候,刘玲总会想起如下场景:瓦房,房檐下有两根圆柱子,门前有菜地,房子的一侧是一条马路,她经常在圆柱子前玩耍。

  在一个冬天薄雾蒙蒙的早晨,妈妈为她穿上新做的花棉衣、花棉鞋后,抱着她来到上海火车站,把她交给一个阿姨。

  然后她被抱到火车上,伴随着她和一车厢孩子的哭声,他们被送到另一个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就是后来她所熟悉的洛阳东站。在这里,刘玲开始了她被领养的生活。

  刘玲说,50多年来,关于她的身世,她有多少记忆就有多少疑惑。她想知道,家乡真的和她记忆中的一样吗?

  妹妹每问一个问题,71岁的大哥祝学堂就抹一把眼泪。他告诉妹妹刘玲,那个留在她半辈子记忆中的家,不是真正的家的模样:那时候,家是两间半简陋的小平房,房檐下没有柱子,房子旁也没有马路,房子前面是个水库。也不是妈妈把她俩送走的,当时妈妈病得已经下不了床,她俩被送走的那天,妈妈硬是下床爬到门旁,望着她俩远去的背影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让祝学堂特别愧疚的是,妹妹刘玲记忆中穿的新棉衣、花棉鞋都不是真的,刘玲和王霞那天穿的是早已穿旧的衣服:粉红底小黄花棉衣、开裆裤。

  祝学堂哭着说,俩妹妹要送人了,按理说再穷也要给妹妹做身新衣服,可当时家里连碗米都没了,家里的棉被、桌子、凳子早被换成钱买吃的了,真是没钱给妹妹做新衣服啊!

  关键词:穷困 活路 离散

  “当时家里真是没办法,但凡有一点活路,也不会把俩妹妹送人啊!”祝学堂说,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开始,家家户户都缺粮,他家一共有6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3岁。他们的爸爸是个泥瓦匠,每天早出晚归只能挣到几毛钱,养活他自己都不够;妈妈生了双胞胎妹妹后得了“月子病”,后来再加上劳累,一病不起。家里更加困难,经常断粮。

  祝学堂回忆说,双胞胎妹妹饿得天天“哇哇”大哭,怎么哄都哄不住。1959年12月的一天,爸爸实在没有办法了,对妈妈说:咱们把娃娃送人吧,好歹是条活路,留家里早晚要饿死。

  祝学堂说,妈妈当然不愿意,天天搂着俩妹妹哭。妈妈哭,俩妹妹连饿带吓,哭得更厉害。哭了两天,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妈妈最后只得同意把俩妹妹送人,但要爸爸保证,一定要把俩妹妹送个好人家!

  令刘玲和王霞唏嘘的是,她俩被送走后,二哥贾学庆在那个灾荒年代也被送给了父亲的一位好友,并改姓贾。大哥祝学堂为了养家糊口离开家乡,远赴辽宁打工。因家庭困难,他直到30多岁才成了家,做了上门女婿,改姓祝。王霞说,兄妹6人只有三姐、四哥还姓本姓许,6个人5个姓!

  关键词:

  南京 上海 洛阳

  50多年过去了,1959年腊月初十这一天,却像刀痕一样深深刻在祝学堂的心口上。

  祝学堂说,啥时候想起来,都像放电影一样。这一天,是他和爸爸送走刘玲和王霞的日子。早上,爸爸、妈妈给妹妹穿衣服,祝学堂——这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乡村小学教师,握着毛笔,含着泪水工工整整写了两张红纸条,纸条上写的是两个妹妹的姓名、出生日期,还有一个故意写错的家庭地址。墨迹未干,祝学堂的眼泪又落在了纸上。

  祝学堂说,家庭地址写得很含糊,因为担心两个妹妹再被送回来。纸条被折好分别塞进了俩妹妹的棉袄,在妈妈凄厉的哭声中,他和爸爸一人一个,抱着孪生小姐妹步行到句容县车站;然后,爸爸抱着孪生小姐妹坐上了开往南京的汽车。那里,是乡亲们说的有活路的地方。

  祝学堂回忆,爸爸回家后说,到了南京后,他把孪生小姐妹带到了一条繁华的街道上,然后给每人买了一个烧饼。在她俩狼吞虎咽之时,他躲在了一棵大树后。两个小家伙发现爸爸不见后,站在路上大哭起来,后来,两名警察把孩子抱走了。爸爸偷偷跟在警察后面,看到警察抱着孩子走进了福利院,才放心离开了。回家后,爸爸一个劲地安慰痛哭不止的妈妈,说娃们到了南京就有生路了。

  祝学堂说,他后来才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苏、浙、皖弃婴出现在南京、上海等城市,包括他妹妹在内的许多弃婴被陆续集中到上海,然后从上海火车站开始,沿着铁路线被引向一条漫长的求生之路,洛阳作为其中一站,成了俩妹妹的栖身之地。

  而祝学堂和双胞胎妹妹知道这一切,已是2010年11月20日!

  关键词:

  寻亲 纠结 释怀

  为了寻找亲人,王霞和刘玲姐妹俩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往返南京、无锡、宜兴、泰州,做DNA检测,王霞甚至还专门开辟了寻亲博客。

  王霞说,她和刘玲日日夜夜都想找到亲人,令她俩一直纠结的是:家人就一直没有找过她们吗?

  祝学堂说:“怎么不找?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找,都想妹妹。”俩妹妹被送走后,妈妈天天掉泪,病情一天天加重,4个多月后,1960年4月5日,妈妈就离开了人世,当时不到40岁。

  祝学堂说:“临去世前,妈妈在昏迷中还嘟囔着要把妹妹找回来。”父亲去南京找过几次,但每次都杳无音信。二哥贾学庆说,妈妈去世后,找妹妹成了一家人的一块心病。1978年,父亲临终前,再次嘱托他们,无论如何要把俩妹妹找到。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和哥哥先后去南京和上海的派出所打听,又在报纸上登过寻人启事,寻找妹妹的下落。

  11月21日,在大哥祝学堂家,大哥拿出一张1996年刊登的、他亲自撰写的早已发黄的寻人启事。

  令他们纠结几十年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刘玲和王霞释怀落泪。

  关键词:

  姐妹 错位 明了

  “大是大非”的问题弄清楚了,姐妹俩拉着大哥祝学堂的手,撒娇似的问哥哥:“我们俩到底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啊?”

  两人究竟谁大谁小,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按户口簿上登记的出生日期,王霞是1956年12月18日,刘玲是1957年6月18日。因此,自打两个人相识的那天起,王霞就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姐姐”。

  身为“姐姐”,加上家庭条件好一些,王霞对刘玲的照顾无微不至。从吃的、穿的到玩的、用的,只要王霞有的,刘玲也少不了。刘玲下乡的两年里,王霞没少去看她,每次都会带好吃的,去了还帮她干农活。同组的知青总是特别好奇:为啥刘玲这姑娘干活又多又快呢?刘玲也特别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姐姐”,由于成长过程中承受了诸多不如意,她对亲情的渴望更加迫切。王霞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打心眼里亲近、喜欢这个“姐姐”,后来,她结婚就是从王霞家出嫁的。

  2006年,经DNA鉴定,两人被确定为孪生姐妹,“谁是姐姐谁是妹妹”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又成了问题。

  大哥祝学堂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她俩是1955年6月18日早晨出生的,“耳朵上有疤的是姐姐,小时玩耍时摔倒留下的;头上有疤的是妹妹,小时生疮留下的”。

  摸了摸头上的疤痕,当了30多年“姐姐”的王霞对刘玲打趣说:“以后可轮到你照顾我这个妹妹了,你要好好补偿我!”

  刘玲说:“没事儿,咱俩换着当姐姐!”全家人哈哈大笑,笑得那么畅快,那么幸福……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两姐妹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