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后晋灭后唐之战
酒祖馨香远
诗圣美名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河洛姓氏源流
酒祖馨香远
诗圣美名真
记者 孙钦良
  杜姓源于河洛地区,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129位, 目前按人数多寡排第53位,约有520万人。

  提起杜姓,人们都很熟悉,唐代诗人杜甫,为杜姓抹上了一笔最为瑰丽的色彩,而洛阳人对酒圣杜康也很熟悉。

  《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明为“黄帝时人”。《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主要记载黄帝以后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和居住地。既然《世本》中记载杜康是“黄帝时人”,那就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

  记者最近到汝阳采访,发现该县收集了关于杜康的大量文献,其中《酒诰》中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一句,也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 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之一,那这个姓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可是,远古史痕多为传说,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所以一些姓氏典籍中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一说为杜姓出自祁姓,是尧的子孙。远古时期,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的夏王孔甲好事鬼神,他得到一条龙,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就来为孔甲养龙。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这时“杜”姓就出现了。

  据考证,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 唐杜氏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到了周成王时,一向亲近殷商(已亡国)的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对周朝的叛乱,被周公率大军征服,唐国之人强迁到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

  唐国之人迁至杜村后,杜村也就变为杜城,依附于周,国名改为杜国(一说为唐杜国),人丁兴旺,经济有所发展,国力慢慢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周宣王时,杜国的国君来到周朝,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当时周宣王有个宠妃,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却是正人君子,拒绝了勾引,这妃子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

  周宣王轻信了妃子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后,其子孙大部分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在今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又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是为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说法是其他外姓改姓杜。譬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许多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其中鲜卑族中的独孤浑氏改姓杜。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也入了杜姓。还有清朝满族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达斡尔族德页氏、达力德氏等的汉姓称谓均为杜。壮族、回族、土族、朝鲜族等民族中也有杜姓。

  杜姓也有迁徙史。宋元时期,中原杜姓族人中,一部分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杜姓有迁至台湾的,也有远徙海外的。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已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历史上杜姓人才辈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杜姓历代名人有282位。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带动农具,非常省力气。西晋大将军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灭吴有功,封当阳侯,颇多谋略,时谓“杜武库”。唐代杜氏更是人才辈出,仅任宰相者就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时人合称“房杜”;还有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杜姓在文学方面成就最高,唐代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杜牧都很有名。而最有名的是诗圣杜甫,他的诗歌达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称为“诗史”。

  杜姓著名郡望有京兆郡(今西安市一带)、襄阳郡(今湖北省襄樊市)等。著名的堂号有“诗圣堂”、“少陵堂”等,都是纪念诗圣杜甫的。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