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镇上最富有的一家人,并成了这家唯一的女儿艾迪特的好朋友。但是,艾迪特双脚有残疾。少尉怀着同情心陪伴少女,没想到少女爱上了他,他想抽身却已晚了。盲目的同情心使得他一再地违心许愿,虽然他并没打算承担后果。内心的挣扎和恐惧使他无法直面盲目同情所带来的责任,只好离去,而这导致了少女的绝望,最终跳楼自杀。
小说的卷首有这样的话:“同情有两种。一种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不幸,急于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使人下定决心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霍夫米勒对艾迪特的同情正是第一种,他对这位残疾少女的同情其实是自己心灵的焦灼。因为如此,他对艾迪特的态度才呈现出反复的态势。霍夫米勒为自己能带给艾迪特一家欢乐而感到满足,这是一种自私的满足感,但他陶醉于此,并使自己深陷麻烦之中。当艾迪特热烈地爱上他,把他当成精神支柱时,他才惊觉自己无以回报艾迪特的深情,于是选择了逃离。
第二种同情是真正的同情,小说中的康多尔先生就是个真正的同情者,他治不好女病人的眼睛,干脆把她娶回家,一辈子照顾她,不怕累赘,不怕磨难。
浅薄的经验告诉我,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对别人滥施同情心,然后再将其无情地抛弃。比如我的邻居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同情心大发,就给小乞丐送去了衣服和食物,结果小乞丐跟上他了。邻居害怕被纠缠,就在路上玩“捉迷藏”,费了好大劲才把小乞丐甩掉。
如果不能坚持到底,最好不要滥施同情心,更不要陶醉于恩赐者的满足心理中,因为它带来的效应非常短暂,却会产生副作用,一旦你不再同情,被同情者会受到巨大的伤害。另外,这本小说还告诉我们:生命最终极的力量来自于心灵,任何人都必须积极挖掘自我心灵中潜藏的能量,不要奢望别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