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3版:悦读·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送别 重逢 追忆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1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送别 重逢 追忆
  编者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其作者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传奇经历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市知名学者叶鹏先生日前参加了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30周年活动,感慨良多。

  让我们循着弘一法师的足迹,共同追忆他那不平凡的一生吧。

  1

  《送别》背后的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一位叫许幻园。

  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当时的上海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就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一个小时。随后,他返回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送别》一词写离别之情,讲美好之缘,让我们感悟到世事无常。这首清丽的词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弘一法师的其他作品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其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李叔同一生分三个阶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2

  两位挚友的后人再续情缘

  弘一法师李叔同客居上海时,结识了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许幻园因欣赏其过人的才学,还特别让出一间房,起名“李庐”,让其全家居住。李叔同在许幻园上京前,为其作了一首《送别》,此曲流传至今。近百年时光荏苒,两位挚友早已离世,但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日前,两人的孙辈李莉娟和许超(又名邓化鸣)在机缘巧合之下再度相逢,重拾起了两家的情谊。

  原来,许幻园的孙子许超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将爷爷许幻园和李叔同的史料基本收集完备,先后多次联系过李叔同纪念馆。近日,他在联系天津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时,惊喜地发现接电话的人原来就是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双方都非常激动。两人在互相交流中发现,原来祖辈之间曾发生过如此多的故事,远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

  李莉娟表示,她一定要找机会去上海,到爷爷生活的地方走一走。许超也表示,如果李姐忙,他也会像爷爷那样亲自去李家秀一秀。

  3

  通才为何要出家

  弘一法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其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她们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

  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争议。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

  然而,他所生活的20世纪上半叶却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他在“理想”碰壁之后,便开始消极避世。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便想退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

  李叔同的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

  4

  弘一法师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于做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晚综)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