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8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他们在感动与被感动中成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1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藏族孩子渴望知识的双眼、雪山般纯净的心灵触动支教人
他们在感动与被感动中成长
□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许建辉 霍绍听 文/图
  每到夏天,地区二高的操场边就会开满张大人花。
  孙亚洁(右一)和学生一起在河边洗衣服。
  几年过去了,这群来自洛阳的大学生们也都发生了不少变化,男孩子们的皮肤清一色地变成了“古铜色”,一些女孩子的脸也被“染”上了两抹“高原红”,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留下来。因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已经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留在了这片雪域高原的冻土地里。

  1

  高山松林中的獐子菌

  李红武坦言,面对陌生而严酷的环境、语言不通、物质的匮乏与心灵的孤独,他萌生过离开的念头,可当他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又坚持了最初的梦想:留下来,为了这些孩子。

  在洛隆县硕督乡小学五年,李红武教出了两名考上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内地西藏班,是内地重点中学专门为最优秀的藏族小学毕业生开设的班,班里的学生中学期间所有费用全免。考上西藏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改变。

  乡小学的学生考上西藏班,在当地是了不得的事。县教育局的领导专门到学校表扬了李红武。可让他至今难忘的,却是这两个学生走之前,上山为培养自己的老师摘了四袋獐子菌。獐子菌是昌都地区的珍贵特产,以其极鲜美的味道闻名,可它只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松林之中。两个学生都是农牧民的孩子,能表达心意的唯一方式,就是到深山密林中,为恩师采这些珍贵的獐子菌。李红武至今还记得这两个学生的名字——扎西拉姆和永青卓嘎。

  2

  晚自习后的手电灯光

  在察雅县中学教英语的孙亚洁告诉我们,察雅的汉语意思是“石窝”,可是那里却盛产苹果、葡萄,是当地有名的“水果之乡”。

  在察雅五年,孙亚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从那些藏族学生身上收获了许多感动。去年,她把几件不穿的衣服,送给了班里一个贫困农牧民家庭的孩子,本是无心之举,不料那个名叫西热卓玛的14岁女孩,后来却做出了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孙亚洁上完多媒体课,把教室以及整个楼道的灯都关了才走,当时整个教学楼十分寂静,当她准备摸黑下楼时,楼道里突然亮起一片微弱的灯光——是西热卓玛!原来,西热卓玛已经等她很久了,这个害羞的女孩儿怕打扰老师上课,就一直在外面等着。

  后来,整整一个学期,西热卓玛都会等着孙亚洁晚自习下课,然后为她打着手电筒,直到看她走入教工宿舍楼方才离去。

  每到过完大星期(当地两周放一次假,每次三天,被称为大星期),西热卓玛返校时常给孙亚洁带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看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蔬菜水果,孙亚洁知道这个藏族女孩肯定费了不少心思。

  3

  误入藏民家里之后……

  尽管边坝县是昌都地区最偏远的县,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可李宗印已经习惯了这一切,甚至十分享受每天的生活。

  教课之余,李宗印出门走在路上,频频和路边的人打招呼,在这个人口不到两千的小县城里,俨然如当地人般熟识。

  刚到边坝县时,他和同事曾去街上的茶馆喝茶,俩人进去后,老板一杯杯地把他们的酥油茶碗添满,十分殷勤,当他们喝个肚圆,准备结账时,才发现这不是什么茶馆,而是一个藏民的家。最后,主人乐呵呵地送他们出门,让白喝了一顿酥油茶的两人面红耳赤了许久,同时也被藏族同胞的淳朴所打动。

  到边坝第二年,听说马武乡缺英语老师,他第一个报了名。在这个海拔超过4500米的地方,支教的一年成了他至今难忘的快乐时光。他说,刚到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所有人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大家一起跳锅庄舞,唱敬酒歌,他这个汉族教师虽然听不懂一句藏语,却没有任何与藏族孩子们交流的障碍,因为从他们清澈如水的眸子里,他看到了渴望与外界沟通的热情。

  课余时间,他就教藏族孩子们认字,后来,孩子们请他到家里玩。无论到谁家,主人都会拿出最珍贵的生牦牛肉招待这位汉族老师。谁家盖房子,他也好像一个真正的康巴汉子一样,和藏族同胞们一起夯土、抬木头,然后端起一碗浓浓的酥油茶,仰脖喝下。

  4

  牧牛孩和支教人都在变化

  去年,通过地区教师选拔考试,李红武来到了地区二高,又教起了“边远班”。“边远班”的招生对象是那些家离县城30公里以外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惠及那些最偏远、最穷困的农牧民的孩子。

  我们和李红武走在校园里,迎面过来一个学生,见到老师深深地鞠一躬,并说一声“老师好”。这种如今在不少地方都很难见到的尊师礼,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学校却很常见。这些曾经终日与牦牛为伴的孩子们,刚来时手上提着两个编织袋、脸上挂着鼻涕、头发上粘着泥巴和草,可现在,他们穿着整洁统一的棉校服,表情专注而又有礼貌。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红武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他说自己“也许已经是一个西藏人了,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高原上,呼吸着同样稀薄的空气,融入了他们的生活里”。

  5

  爱情弥补了一切

  “如果你是夏季来,这里就更好看了。”郭志峰说,夏季,昌都地区会开一种叫张大人花的花朵,传说是古代昌都县一个姓张的官员从内地带进来的,原以为娇嫩的花朵受不了高原的恶劣气候,没想到,这花种下后,就蓬蓬勃勃开起来了。当地藏族老百姓觉得好看,就大范围栽种开来。每到夏天,这种白色和淡粉色的小花开遍了整个县城,成为这片雪域高原神奇的又一佐证。

  说话间,郭志峰俨然一副东道主的神情,和李红武他们一样,他也已经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除了学生带给他们的感动,在这个物质与精神都不丰富的地方,爱情弥补了一切。

  提到自己的家庭,郭志峰一脸甜蜜。妻子是他在洛阳师范学院的同学,上学时,两人最大的奢侈是在欣达市场的地摊上吃几串烧烤;工作后,两人最大的幸福是能够在每年郭志峰回家时见一次面。终于,在经历了被这对恋人称之为“地摊式爱情”和“望夫石式的爱情”之后,前年,他们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把根扎到了这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六年来,绝大多数来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们都已把根扎在这里,他们在当地成了家,很多人已为人父、为人母。

  年轻的他们,在感动与被感动中成长,最终和当地的藏族同胞,和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牦牛、藏羚羊以及雪山、草原、河流一起,在这片横断山脉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还有什么吸引着他们?他们又是如何像一个康巴藏人那样生活呢?敬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