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占有“最早提出”、“传统认定”和“写入课本”的优势,但在黄河中下游分界之争中,声势上现在处于劣势。
课本上的定论
翻看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三册地理课本,在第五章第三节讲到“黄河”时,把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确定为“旧孟津”。我市一些专家说,旧孟津是指会盟镇,在今孟津县城东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编辑室高俊昌主任说,黄河中下游分界为旧孟津的说法是地理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观点。每次在审定教材的时候,专家们都没有对此提出过异议。
“徒步考察黄河第一人”杨联康也认为,以孟津分界黄河中下游更合适。1981年7月21日,杨联康开始从黄河发源地徒步考察黄河,历时315天,行程5500多公里,经过了7个省、2个自治区的108个县,收集了有关黄河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争论四起
在河南省志第四卷《黄河志》的第一章,“河流特征”部分写道:“自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黄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山东‘垦利’河口为黄河下游。”把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确定为黄河南岸郑州市荥阳的“桃花峪”。
河南省社科院的一篇论文则表示,根据地貌特征变化明显、“地上悬河”起点以及第一条自流渠出现这3把标尺,衡量出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观为最符合标准的黄河中下游分界。
除此之外,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和河谷地貌特征”,还有专家提出“郑州花园口”是中下游的分界。还有一些水利工作者根据“河流特性”提出“三门峡”为中下游分界线。
暗流涌动
尽管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讨论和争议不断,但一些地方已经先走一步。
早在本世纪初,荥阳便借中国三大阶梯地形的一、二级交接点地势,在山地平原衔接的桃花峪建起了21米高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碑,碑体外部呈H形,意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碑基座东北-西南方向呈一道裂缝,将两侧的土地分割为“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给了游客们“脚踏黄河中下游”的机会。
还有省社科院研究员在研究后通过一系列论证,为黄河北岸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观“正名”,并提出了其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的旅游发展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