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小学生张皓的课外实验曝出“鲜蘑漂白”事件后,权威机构相继站出来“灭火”,先是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一份检测报告,称北京市场销售的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之后中国食用菌协会派员调查后称市售食用菌绝大部分没问题。(今日本报A14版)
工商局和食用菌协会有着专业和组织上的优势,一个小学生显然无法与其匹敌。不过,尽管如此,食用菌安全的权威结论并未使人放心,网络上仍充斥着一片质疑之声。固然,这或与公众长期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信任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权威机构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拿北京市工商局来说,工商局专项抽检的样本虽然有132个,但其中漂白可能性较大的散装鲜食用菌样本只有46个,而这46个样本,仅来自10个抽样点,且均为超市和批发市场摊点。无疑,这样的专项检测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既然是全市范围内的专项行动,抽检的商家为何如此之少?覆盖面为何如此之窄?
以食用菌协会为例。食用菌协会派出的调查人员只去了新发地,而且参与调查的据称是业内资深人士,“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有没有问题”。仅去一个批发市场,检测手段主要靠“看”,就敢说市售食用菌“绝大部分没问题”,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草率。
其实,现在不仅是张皓的一家之言,记者最新的暗访也证明了张皓所言非虚,新发地市场有商户表示,以前市场内销售的蘑菇基本都是“洗过的”,一位商户还详细描述了“鲜蘑漂白”的过程。这种业内潜规则的存在,无疑是对食用菌97.73%的合格率的巨大嘲讽。
“鲜蘑漂白”事件,让人看到了食品安全存在的漏洞。但更令人担心的,是监管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这样的漏洞采取鸵鸟姿态,不敢正视管理的漏洞,找出自身工作的缺陷,而是刻意去回避、淡化问题。
民众的生命健康大于天,“鲜蘑漂白”没必要再打口水仗了,监管部门还是以此为鉴,老老实实把监管做到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