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一大新闻,是襄樊改名襄阳。襄樊更名的一大亮点,则是“可以带来千万元的经济增长”。
这个“千万元增长”,是怎么算出来的,又算出了什么?原来既不是“拍脑袋”,也并非“放大炮”——据说有识之士精确计算过,“城市更名以后,各级机关、人民团体等社会机构的招牌、公章、财务章、文件头、信封、信笺、证件、营业执照等乃至个人名片”,都不得不“以旧换新”,这就给当地的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仅此二业,就可以带来“千万元的经济增长”——原来如此,从印刷制证便可获得的“机遇”之中,我们可以算出更名的成本,可以想见给生活带来的乱象,也可以想象其中的“折腾”。
现在的城市更名,几乎成为风气。襄樊更名襄阳,是有一点道理的。但问题在于,襄樊改“襄阳”,就能从此“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一下子就“旧貌换新颜”了吗?关于这个问题,同是湖北的荆州,其实是先给了回答的——早在1994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更名为荆沙市,因为“名气不大”,所以两年之后,又更名为“荆州市”。可是10多年过去了,“荆州”的“发展”如何呢?飞机场杂草丛生,火车站人去楼空,港口门可罗雀。看来,并不是把名一改,便能财源滚滚。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名字拜物教”,总以为“名正言顺”,只要取了个好名字,就可以一世通达。所以直到近年,还有人提议把南京改为“金陵”,把西安更名“长安”。这类“改名”爱好,这种折腾之癖,带来的恐怕决不止区区“千万元增长”,透射出的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