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D02版:本期重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别让艾滋病再“吞噬”
更多年轻生命
看病是技术活 “久病成医”不可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2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看病是技术活 “久病成医”不可取
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范海岚
  俗话说“久病成医”。生活中,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或是身体不舒服的状况出现,很多慢性病患者和老人就会凭着多年看病吃药积攒的“经验”给自己和家人“开处方”。专家提醒市民,“久病成医”的做法不可取,这样做隐患多多,弊大于利。

  症状相似

  病情、治疗各不同

  刚入冬,家住西工区的李女士脸上又起了很多疹子。因为每年脸上都会出几次,所以这次颇有些经验的李女士还是像往常一样买了些皮炎软膏涂抹。谁知过了一段时间,疹子不但没有消下去,脸还肿起来了。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家人急忙把李女士送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发现,她得的并不是皮炎,而是和皮炎症状有些相似的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如果病情长时间被耽搁,将会有生命危险。

  “久病难成医,看病和开处方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技术活。”河科大二附院皮肤科主任李永锐表示,疾病种类繁多,就皮肤病的表征而言,有很多病的症状相似,但病情和治疗却完全不同。很多市民习惯一有皮肤问题就自行购买治皮炎的药物涂抹,对于不同病情的皮肤病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诊断病症除了需要医生具有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借助一些高科技的医疗影像检查设备,如皮肤组织切片的病理检查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施治。李永锐提醒市民,对于不明原因或是反复发作的病症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给自己“开处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凭经验自行服药很可能延误治疗,让小病变成大病。

  个体情况不同

  用药也不相同

  涧西区的周先生今年65岁,不久前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了医院。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患糖尿病已经19年了。刚患病的那几年,他还按医嘱服药;后来觉得很了解自己的病了,就开始服用别人经过亲身体验认为效果不错的降糖药。直到前不久,他因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而不得不到医院进行治疗。

  “别人吃那种药病情控制得很好,为什么我吃了就不行呢?”周先生对此表示不解。河科大二附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雪峰指出,每名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类型、病程、自身胰岛功能、身体素质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不能照搬他人的治疗方案,因个体情况不同,用药也不相同。在门诊患者中,像王先生一样自行选择治疗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很多。糖尿病患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病情用药,才能延缓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照猫画虎”

  很可能药不对症

  3岁的皮皮这两天有点咳嗽,一家人马上为孩子的病出谋划策。家人感觉皮皮咳嗽和书上讲的症状相似,结果,皮皮3天吃了1盒抗生素和1盒止咳药,不但咳嗽没有好,反而呼吸困难,小脸憋得通红。送到医院诊治才发现,孩子只是呼吸道应激反应,止咳药起到了反作用。

  河科大二附院儿科主任王北海表示,不分原因地给孩子吃止咳药,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幼儿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生理现象,多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对于咳嗽,一定要了解病因对症处理。在治疗咳嗽时,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只有明确存在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才有效。如有黄痰、黄鼻涕、血液检查白血球高等,说明有细菌性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如果没有这类症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不能一见咳嗽就认为是感冒,想当然地“照猫画虎”进行盲目治疗。

  另外,王北海提醒市民,不能自行判断病情而擅自更改药量,如婴幼儿的用药量应遵循医嘱,不能随意减少;也不能因为病情重而随意增加药量,调整药量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盲目增加或减少药量,对治疗都会有反作用。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