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方刚 |
|
这不完全是一本私人的成长纪录,而是在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心路历程。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多种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倡“宠爱教育”,也提倡“养儿当做中等生”。作者育儿12年间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为这两个理念作了注脚。
想好《我的孩子是“中等生”》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会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果不其然,虽然我事先作了充足的铺垫,但一说出这个书名,儿子仍然大叫:“太丢人了,应该写《我的孩子是优等生》!”
我对他解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中等生,中等生不一定不好,优等生不一定好。
我写完这书的时候正值2010年高考过后,媒体调查发现,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都成绩平平,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没有杰出人才。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许多人却成为精英人才。
我还告诉孩子:“你确实不是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成绩永远100分的优等生,你就是一个淘气活泼、经常惹祸、不听训教的中等生。但是,让父母自豪的是,你拥有太多的快乐,你保持了太多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灵是开放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潜在的优秀品质。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是明天最优秀的人才。”
我对儿子说,我要给中等生正名,让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知道他们是杰出的好孩子,珍惜他们。
儿子说:“你的书如果卖火了,我的名声就惨了。这样吧,你给中等生加个引号吧。”
于是,我们就成交了,因此才有了现在这个书名。
事实上,“中等生”上的引号是我原本就要加的。
我们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一个充满等级偏见的社会,当我们使用优等生、中等生甚至差等生这些名称的时候,就强加了歧视。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作这样的划分的。
但是,学习成绩中等,可以被说成一个学生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衡量呢?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对一个个幼小心灵进行规范的时候,在把他们往等级里面强塞的时候,又剥夺了多少快乐、自由心灵的成长呢?在优等规范下长大的孩子,保持了多少反思的能力、独立的精神以及创造力呢?
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这个将学生按等级规训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我的儿子,以我们的眼光,在他的学校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
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不是我们不够优秀,是优秀的人太多。不是我们不可以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优秀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很自豪:我的儿子是一个中等生。
您会看到,这是一个在父母宠爱而非溺爱下长大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生活中充满着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快乐的中等生,这是一个自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等生,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具有创造力潜质的中等生……
这,就是财富。这是一个普通男孩儿的成长历程。他既不是神童,也没有显出任何一方面的异乎寻常。所以,这不是一本你想培养天才时可供借鉴的书。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也从未想将他塑造成天才。我们只是希望他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享有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以及整个人生。
让孩子真正拥有快乐与自由,其实绝不比塑造出一个天才儿童容易。天才儿童也好,快乐儿童也罢,在我看来都需要我们加倍宠爱才有可能。我在本书中论证:好孩子都是宠爱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充分地宠爱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