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1版:洛阳·县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菜地面积,3年扩了一倍多
洛阳网广告
伊川一民营企业
捐资千万修大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掂掂我们的“菜篮子”系列报道
洛阳菜地面积,3年扩了一倍多
□记者 邓超
  绘制 闵敏
  当前,物价持续走高。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1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将进一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

  本报今起推出“掂掂我们的‘菜篮子’”系列报道,绘制洛阳本地的“蔬菜种植地图”,探究蔬菜供应的“家底儿”殷不殷实,农民种菜积极性高不高,未来几年老百姓的“菜篮子”到底有没有保障。

  变迁:城市发展给“菜篮子”出难题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拓展洛阳新区空间范围,把洛阳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后,洛阳市蔬菜办主任郭永林曾写了一个关于新区建设影响我市蔬菜供应的调研报告。

  报告里写道:“这个战略部署,给我市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也给本地蔬菜供应带来较大压力。新区拓展区内的安乐、李楼、关林、诸葛、李村、佃庄等乡镇是我市主要的‘菜园子’,随着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现有蔬菜基地减少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我市蔬菜工作面临难题……”

  据市蔬菜办统计,2000年,我市蔬菜基地面积有28.1万亩,其中直接供给市民餐桌的市供蔬菜基地约5万亩。当时,我市的蔬菜供应基本能自给自足或自给有余。

  但随着近年我市城市框架的拉大、新区建设的加快,市供蔬菜基地面积逐渐萎缩,供需矛盾日益深化。

  “2007年,市供蔬菜面积下降到了最低的2.73万亩,而城市人口却从2002年的106万增加到了157万,市区本地的蔬菜只占了市场份额的两成,80%的蔬菜需要从山东、湖南、广西等地外运。”郭永林说。

  面积:3年翻一番,10年来首现恢复性增长

  转机在2008年出现。

  当年,我市将近郊市民“菜园子”建设首次纳入了为市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中,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大力气发展市供蔬菜种植业。

  “最初,每建设一亩蔬菜大棚补贴5000元,市里、县里各拿一半。”郭永林介绍说,这大大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蔬菜种植面积进入快速扩张期。

  2008年和2009年,我市在近郊的偃师、孟津、宜阳等县新发展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改造老蔬菜基地1万亩。

  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从2007年的不到40万亩猛增到了81万亩,年产量约为216万吨。其中,市供蔬菜基地面积为5.62万亩,与2007年相比,3年间也实现了翻番。自2000年以来,市供蔬菜生产基地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目前本地菜与外地菜的市场份额比上升为三七开。

  品种:冬天,告别单调的“老三样”

  “10年前,一到冬天,老百姓在菜市场里能买到的本地菜只有萝卜、白菜、大葱三样。现在的春节期间,有几十种本地产的反季节蔬菜可供选择。”郭永林说。

  要解决隆冬时节青黄不接的“菜荒”问题,关键是要发展能耐寒、保温的日光温室。从2007年至今,我市共建设日光温室3093栋,面积达1.9万亩,有效缓解了“菜荒”局面。

  我们来看看洛阳的“蔬菜种植地图”,各地的蔬菜生产基地里都有哪些“叫得响”的反季节新鲜蔬菜:

  孟津县送庄镇的黄瓜、西红柿、芹菜;宜阳县韩城镇的韭菜、三乡镇的大蒜、盐镇乡的大葱;偃师市佃庄镇的春茄;栾川县三川、叫河、冷水等乡镇的土豆;嵩县车村镇的包菜;汝阳县陶营乡的西红柿、芹菜;洛龙区白马寺镇的西葫芦,李楼乡的黄瓜;新安县铁门镇的辣椒……

  “这些蔬菜生产基地都有上万甚至数万亩,产品主要供应市区。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这些地区都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郭永林介绍说,明年市政府还要追加5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温室大棚,将来冬天市民能吃上更多的新鲜蔬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