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5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事变尾声:蒋安然返洛,张少帅陪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2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西安事变”前后的洛阳“暗战”之四
事变尾声:蒋安然返洛,张少帅陪同
□记者 孟国庆
  张学良
  蒋介石
  “西安事变”在多方斡旋下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其标志之一就是蒋介石等得以离开西安,安全到达洛阳。

  然而,这一刻并不是“西安事变”的终结。张学良为什么坚持将蒋介石从洛阳送往南京?他所率领的东北军为什么对其被扣毫无反应?

  一个个历史谜团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宋美龄誓死赴西安,蒋鼎文却开了小差儿

  宋美龄转道洛阳前往西安是在重重阻力下进行的。

  据宋美龄回忆,她提出要亲自飞往西安后,“群议哗然,以为不可,反对之声纷至”。

  国民党高层的担心是:虽然西安方面表示了一定的善意,但是宋美龄去西安,不仅可能救不出蒋介石,反而可能给西安方面多送去一个人质。

  但宋美龄坚持前往西安。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带着宋子文、端纳、戴笠、蒋鼎文由南京前往西安,于当日14时到达洛阳,准备停留1小时后乘原机飞西安。

  宋美龄回忆说:“一星期来,今日独异常晴朗。然机抵洛阳上空,俯视机场,轰炸机罗列待发,心坎突增阴影。”

  飞机降落后,她马上紧急召开了驻洛阳的高级将领会议,告诫各位将领:在同西安方面谈判期间,不准进攻西安,飞机也不得靠近西安。

  宋美龄在机场表示:“誓随委座不离。戴笠谓家事均已安排,准备牺牲,言时声泪俱下。”可见,这个“解救小组”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前往西安的。

  让宋美龄没有想到的是,“解救小组”成员也不全是这么有勇气的:就在她讲话期间,蒋鼎文由机场悄然离开,躲进某将领的寓所,直到飞机准备起飞时,他才派人向宋美龄表示:不愿再去西安。

  想想也是,人家蒋鼎文刚从西安被释放出来,这会儿又让他重回“虎口”,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宋美龄闻讯亲自追至蒋鼎文躲藏的寓所,面斥蒋鼎文:“我以女流尚冒险入陕,铭三(蒋鼎文字)革命军人,岂畏死乎?”

  直到15时半,飞机才得以重新起飞,蒋鼎文被迫同行。

  祝绍周差点进言“以宋易蒋”

  其实,对于如何“救蒋”,国民党内部想了许多办法,“挽狂澜于既倒”的关键人物之一、镇守洛阳的祝绍周就出了个“怪招”。

  他别出心裁地亲拟一函,准备劝宋美龄“留陕为质,使领袖早日出险,并准备以身殉国,流芳千古”。

  后来,这封信经人规劝终未送出。

  虽然这个主意有点“不着调”,但祝绍周本人并不糊涂,在等待上层“救蒋”的过程中,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维护了洛阳的“稳定”。

  黄永安倒戈之际,内部意见并不一致,部分军官强烈反对倒戈。

  炮6旅就驻扎在洛阳军分校对面,对这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祝绍周采取的措施是不断向黄永安施加压力,直至其全部解除武装。

  12月19日,“西安事变”的第7天,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何应钦发布密令:东北军炮6旅拨由祝绍周负责指挥。由于电报误用明码,且误送到炮6旅旅部,引起不少官兵的反感和不满。祝绍周紧急召见黄永安等人,“问其部属如尚有不稳者,务须明告,以便予以撤换”。他要求黄永安等人进一步向何应钦表示诚意,其方式包括“请缨讨张及自动缴枪,二者不妨兼用”。

  当日,祝绍周代黄永安起草致南京军政部门的电报稿,请求带队参加“讨逆”战事,如认为不可信赖,“愿以在洛家属为质”。

  12月21日14时,炮6旅集中全部武器包括步枪1400枝、机枪20架,缴送洛阳军分校,仅留数门炮以为士兵操练之用。

  12月24日,祝绍周要求黄永安在洛阳民众大会上讲话,指责张学良的举动,表示“此次暴行,东北同胞尤深愤慨,中央讨伐叛逆,东北将领应为前驱,在陕张军最大多数愿受中央指导,讨逆御侮”。

  至此,东北军炮6旅的威胁被彻底消除。

  从洛阳发出的83封电报

  在“救蒋”的过程中,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赖琏为首的12人小组,携带电台抵达洛阳,成立了“国民党驻洛阳办事处”。这个临时办事处在“西安事变”期间共发出了83封密电,为南京方面及时提供了大量准确信息。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安危是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12月16日,赖琏发出的第一封电报就报告了“委座安恙,仍寓西安张宅”,以安定南京人心。同时,赖琏也转述了端纳传出的蒋介石曾问“中央对陕变决议系何人主张”及对此“似不以为然,但未明白表示”反对的态度。

  12月17日,蒋介石派蒋鼎文赴南京解决停止冲突事宜。蒋鼎文在洛阳透露,“如问题迎刃而解,则委座五日内可出险,甚望各方镇静,停止谩骂文电”。又说,蒋介石表示“中国不应再有无意识之内战”。

  12月19日,由临潼逃回洛阳的宪兵刘祯福向赖琏等人追述了事变经过。当日,赖琏在给南京的电报中,综合各方面情报认为,张学良对蒋可能采取的步骤是“扣留西安、护至甘肃、送莫斯科”。

  12月21日,赖琏在给陈果夫、陈立夫的电报中继续报告所了解的有关蒋介石的消息:“委座确甚康健,变起时曾拒饮食,次日稍进牛奶。惟于乱中遗失假齿,颇感不便。闻子文飞陕,携去新齿一副。”

  逃回洛阳的当事人对蒋介石在事变中难堪和窘迫状况的描述,自然成为当时媒体追踪的热点。为此,赖琏建议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进行干预,“勿任报纸记载过于详细,以期保持领袖尊严”。

  蒋氏携张学良回洛,发表《对张杨的训词》

  12月23日,宋美龄一行到西安一天后,在洛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盼祷委座今日来洛极为迫切,至黄昏西安犹无消息,无不异常失望”。

  直至12月25日下午,消息传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来洛。在洛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赶往洛阳西工飞机场迎接。

  12月25日下午5时45分,蒋介石的飞机降落在机场。

  祝绍周一看到蒋介石走出机舱,就急忙率领洛阳军分校的官生们高呼欢迎口号。突然,祝绍周看见张学良也从机舱走了出来,为向蒋介石表达忠心,他当即带头高呼“打倒张学良”的口号,现场气氛一度紧张。

  蒋介石表现出恼怒的样子,大声训斥了祝绍周,这才缓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

  蒋介石下机后显得异常疲弱,由两人扶入汽车,直驶入洛阳军分校内的公馆休息。刘峙等在豫国民党高级将领,专程由省城开封前来洛阳探视蒋介石。蒋介石“稍进牛奶即卧,腰背俱感疼痛,不作一语,宾客概未接见”。而张学良自下机后至就寝,紧随宋子文,形影不离。

  据史料记载,蒋介石到洛阳当晚,“军校学生欢声震天,洛城爆竹销卖一空”。

  蒋介石在洛阳稍加休息,就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命令张学良致电杨虎城,让其将在“西安事变”中扣押的卫立煌、陈诚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释放回南京。张学良本着善良愿望,立即电告杨虎城照办。

  蒋介石在洛期间,还正式发表《对张杨的训词》。其中称,在离开西安之前,张学良、杨虎城“不再勉强我有任何签字与下令之非分举动,且并无任何特殊之要求”,还说张、杨曾“受反动派之煽惑”,此次“勇于改过”,是受其精神之感召。

  1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回南京。当时,张学良的座机比蒋介石的座机晚一个小时起飞,并由宋子文全程陪同。张学良到南京后不久,即被蒋介石扣押,从此失去自由达半个世纪之久。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