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农们正在蔬菜基地里忙碌着。 |
|
□记者 邓超 刘志渊 王学领 特约记者 宋会杰 文/图
蔬菜种植面积3年间翻了一番,蔬菜的市场零售价比往年明显上涨,但在各种物资上涨的大背景下,菜农们到底能挣到多少钱?他们的种菜积极性有多高?面对当下的市场行情,菜农们怎么想?昨日,记者分头深入多个市供蔬菜主产地,和菜农们聊聊“菜”。
成本上涨,菜农指望春节市场
“宜阳韭菜”是被农业部冠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小有名气。昨日,记者在宜阳县的韩城、柳泉等乡镇看到,公路两旁到处可见白色低矮的韭菜拱棚。
在韩城镇官东村的万家无公害蔬菜基地,反季节韭菜有近千亩。负责人张政甫说,基地每天要销售近40吨韭菜,其中一半销到市区的中原农贸城和各大超市,另一半销往河北、山西、湖北等地。
“前几天,1公斤韭菜的批发价还不到1.5元,连成本都顾不住。”张政甫说:建一个韭菜拱棚,平均一亩费用约6000元,管理人员每日工资已从去年的20元涨到了现在的30元,修路、打井和付土地租金的费用都在涨,“我们测算过,1公斤韭菜现在至少要卖到2元才能挣到钱。”
在柳泉镇东高村的源泉无公害蔬菜基地里,管理员周孝龙正在1号温棚里忙活。这个温棚占地3亩,种的全是反季节黄瓜。周孝龙说,黄瓜卖给菜贩,每公斤价格至少要2.4元。这个标准,也是周孝龙根据温棚的建设成本、配套设施等因素和除去政府的各项补贴得出来的。如果卖不到这个价,他就要亏本了。
记者发现,为了卖个好价钱,许多菜农都在期待春节市场。还以周孝龙管理的这个蔬菜基地为例,现在基地每天向市区发黄瓜1000公斤、茄子和辣椒各250公斤,但到春节前夕,基地的日出货量将会猛增30%。周孝龙说:“春节前,我们的西红柿刚好能大批量上市,黄瓜、辣椒也能迎来上市高峰期。”
菜农期盼多建蔬菜直销店
昨日,记者来到有着“蔬菜之乡”美称的洛龙区李楼乡,了解蔬菜种植和销售情况。
在李楼乡北王村,村支书史双明说:“我们村700多亩地,建有1000多栋蔬菜大棚。每年可以种三茬,以黄瓜、丝瓜、番茄、叶子菜为主,共有30多个品种。年产蔬菜7000多吨,年收入800多万元。”史双民说,虽然眼下菜农们种的生菜、油麦菜都很好,可就是卖不上价钱。前日,李楼蔬菜交易中心每公斤生菜卖0.40元左右,而在超市里有的用水洗过不是太好的生菜还卖到每公斤1.56元。菜农们辛辛苦苦,100公斤菜才卖40多元,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现在,种菜的村民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如果只在家种菜,想说个媳妇都很难。”
北王村70岁的老菜农王万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3个大棚主要种黄瓜、丝瓜和叶子菜,每年三茬菜,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各项开支在1万元左右,毛收入在3万多元,总的来说收益还不错。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再多承包几个大棚种菜。”
记者来到城东桃李生态园,据生态园的孙经理介绍,他们的生态园目前占地400亩,年产蔬菜、水果约3500吨,到2011年年底可发展到600亩,到2012年三期全部完工总占地面积可达1000亩。村支书史双民说:“如果在城里的社区多建几个蔬菜直销店,我们就可以把蔬菜直接送到销售店,菜农们能增加收入,同时市民也可以吃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
保障“菜篮子”仍充满信心
昨日10时许,记者来到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在该村12组种植户张艳艳承包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张艳艳和家人正在采摘黄瓜。据她讲,家里承包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年收益近3万元。
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收益高,但张艳艳一家被蔬菜口感“味苦”问题和成本问题所困扰。该镇农办主任王建红说,蔬菜口感异常,可能跟品种、温室效应、施肥、水质等因素有关,“蔬菜‘味苦’问题,已初步找到了解决办法”。
该村7组村民高宏发承包4个日光温室,一亩多的矮化优质青椒,长势良好。高宏发说,镇里对新发展的日光温室有补贴,但为确保蔬菜生态环保品质,严禁喷施含磷农药,一旦土壤净化不到位,蔬菜就易生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虫害。如何控制病虫害成为种植户的“心病”。
该镇常务副镇长闫富周介绍,送庄镇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1.2万亩,年供应洛阳和周边新鲜蔬菜3.5万吨。虽然种植基地产业发展快,但成本上涨困扰着种植户。镇里对每个大棚补助100元,组织20余名技术人员专门帮助种植户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将斥资对种植户进行专项补贴。
他列举了为持续维护种植户利益、消除生态种植中各种病虫害、确保品质优、销售价格始终处于中上等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改良土壤,已打深井27眼,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等。
我们随后又走访了该镇的梁凹、十里等蔬菜种植基地,了解到虽然需要面临许多“难心事儿”,但为确保供应市民“菜篮子”,绝大多数种植户依然信心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