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15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8 给孩子更多的爱
洛阳网广告
2 伪装摄像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8 给孩子更多的爱
○作者 方刚
  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重要理由,只是家长需要上班,孩子去幼儿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在我们看来,去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是:他们可以进入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时调整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冲突。

  因为受精神分析学影响较深的缘故,我们此前对儿子采取的是尽情纵容的家教政策,总是尽可能不对孩子说“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灵受伤。我们不惧怕让孩子认为他是“家庭中心”,我个人反对那种认为“中心感”必将导致自我膨胀的观点。我以为如果对“中心感”正确引导,可以确立一个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识,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这种“人本主义”理念。

  但是问题在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了。在家庭中,儿子每时每刻都被关注着,被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要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盯着一个孩子。我以为缺少关注是影响儿子愉快地接受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这又是儿子必须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两者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一天,幼儿园的肖老师告诉妻子,儿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也不吃了,只是哭。凭着对儿子的了解,我们知道,他这样做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想让老师多给他一些关注,甚至希望老师去喂他。这也是他平时在家里采取的方式。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时,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并委屈得哭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的心情十分不好。我们知道老师们都是十分尽职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与社会群体生活的冲突上。我甚至问自己:“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观点错了?”随后,妻子去向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园长安慰了妻子,并告诉我们,儿子的情况在同期入园的孩子之中还算好的呢!

  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儿子格外多的关注。妻子再接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哭了,很快乐地笑,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奶奶问他哪个老师对他最好,他竟然会说:“肖老师!”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一切都顺利了,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是需要经历多种反复的,而且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好在我们开始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我们知道这都是儿子成长所必需的。

  儿子最激烈地反对去幼儿园的那一个星期,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家吃些早点,而幼儿园的老师并不反对。妻子回忆说,她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这是不被允许的。老师们告诉家长,这不利于养成孩子在幼儿园充分进餐的良好习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亲身体验是,至少在孩子初入园的一段时间里,应该允许他在家里提前吃些早点。因为在早餐的时候,他可能还在哭泣,不会很好地吃饭。

  每天下午,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会站在园门口聊天。有人说,在美国,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在幼儿园里度过最初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时间,孩子可以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从而避免了中国幼儿园里幼儿常见的哭啼现象。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据说北京某大学的幼儿园已开始实行,允许家长陪伴半个月,我觉得这个经验有在全国幼儿园进行推广的价值。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隐患:不是所有新入园孩子的家长都有这个条件,对那些没有家长陪的孩子来说,他所体验的被抛弃感肯定比现在还要强烈。不过,这可以通过将他们分置于不同的教室来避免,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妻子回忆说,她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曾兴奋地回家对妈妈说:“妈妈,老师今天对我笑了!老师摸我的头发了!”任何一点细小的关怀,都可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去温暖。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