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1版: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惩恶扬善佑一方 遗迹仍存任遐想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河南府城隍庙——
惩恶扬善佑一方 遗迹仍存任遐想
□见习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孙乃胜 文/图
  中州渠
  河南府城隍庙,位于今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辕门、山门、戏楼、六角石柱亭、卷棚、威灵殿以及后殿。此外,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

  府城隍庙,规模宏大河南闻名

  城隍,道教传说中的守护城池之神。在古代中国,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民间奉祀城隍的习俗已十分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神明。

  据《老城区志》载,河南府城隍庙始建年代失考,但根据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重修城隍庙碑文推断,河南府城隍庙至迟在明初就已建成。该城隍庙规模宏大,占地120余亩,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辕门三间、山门三间、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

  老街坊胡师傅回忆说,河南府城隍庙正南辕门内侧东西两边各有石马一匹,由两个马童牵引。据说,两匹马就是城隍爷外出巡视、办公的坐骑。

  城隍庙的主体建筑为威灵殿,因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此殿前原有卷棚三间,今已不复存在。殿门两侧有抱柱长联,上联为“职列天曹,庇民护国赫乎其灵,十四属封疆咸藉玄功保障”,下联为“权司冥政,福善祸淫昭然不爽,百万家烟火尽凭神力生成”。

  殿内原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殿顶部山脊上垒砌浮雕石刻,四角戗脊上塑有“走尽人”——传说韩信、庞涓、周瑜、罗成四将生前为人奸狡诡谲,上天罚他们跪立于檐角。

  据了解,明崇祯年间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河南府城隍庙多次被修缮。

  历经沧桑,曾遭损毁今已修复

  洛阳自古便有城隍出巡之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城里的善男信女结队张黄罗伞将城隍爷木雕像抬出,鸣锣开道,仪仗威严。周围的人有的执扇,有的牵马,有的扮成判官、鬼卒、罪犯等。有的人为了表示虔诚,还会装扮成罪犯,穿一身红色“号服”,一路让判官和鬼卒“鞭笞”,以示祈愿的决心和勇气。

  出巡的队伍要走遍四关四隅,然后将城隍爷的塑像送入庙内。之后,信徒们饮酒庆贺一天,皆大欢喜。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来到洛阳。为破除封建迷信,他下令将十殿阎君、十县城隍及因果报应故事泥塑等悉数打毁,城隍庙被改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改名为公园巷。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城隍庙又被用作河洛中学校舍。

  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府城隍庙被一分为二:南院为洛阳市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所用,北院大部分为洛阳市第六中学所用。

  1992年,市文物部门对北院的威灵殿进行了全面修复,将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此后,文物部门又相继修复了南院的六角亭和西厢房,当年府城隍庙的盛况得以部分呈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