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没有文化的归属感,由于没有找到事业发展的机遇,由于精神的彷徨和失落,他们中间好多人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却皈依了基督教。 |
|
□李显荣
我所认识的留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出国留学不易。”那些在国内名校毕业、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轻人,几年的留学生活过后,哪一个不是被“摔打”得“伤痕累累”?哪一个在“生存线”上没有过焦虑和挣扎?哪一个没有一分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记忆?本来是要放飞自己,但好多事并不么顺心顺意,可这不全是坏事,反倒成他们个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们所走过的路吧:他们曾居无定所,睡在沙发床上;他们曾两个人或几人合租一间车库,作为居所;他们也曾为支付高昂的学费端过盘子、送过外卖;毕业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帮人家看过孩子,做过小时工;他们怀揣这样那样的文凭,由于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又为了还清肩上的债务,跑去当了工人;他们有过异国恋情或苦涩的婚变……由于没有文化的归属感,由于没有找到事业发展的机遇,由于精神的彷徨和失落,他们中间好多人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却皈依了基督教。
“美国是寻梦的天堂,也是梦想破灭的地狱。”前些年,这两句话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道出了留学生们悲喜交加的感受。
是的,在来美留学的莘莘学子中,并不是人人都觉得美国是天堂,人人都想留在美国。他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思乡情结和文化寻根意识。一些拿到了绿卡的人,一是“为自己谋”,可以接触到出类拔萃的人物,可以接触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视野会更加宽广,前途会更加辉煌; 二是“为下一代谋”,给自己的下一代带来更多的选择。因此,在“来兮”和“归去”的选择中,他们留了下来。可是,有些人虽手持一张绿卡,也有了工作,在他们有机会回到国内时,有不少人后悔了:美国绿卡成了“鸡肋”,限制了他们“归去”的自由。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在美国,他们可能一辈子是打工族,相比之下,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祖国,他们“归去”后的发展机会,要比他们拿着绿卡留在美国打工好得多!
近几年,在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政策的感召下,“归去”的也大有人在,这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归国潮”。据统计,近10年,仅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海归”人数已达30多万。在这些海归派中不乏顶尖人才,如早年从美国阿肯色大学电力工程系硕士毕业的王春岩,现在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的陈宏,归国后成了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还有IT业界的精英张朝阳、李彦宏、田溯宁等等。据统计,目前在中国1700所大学中,60%以上的校长由归国人士担任;北京中关村有3000多家企业是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而广东、上海的留学生创业园,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海归派在许多领域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更多的“海归派”虽是普通人,但他们受过国际文化背景教育,这是他们回归的最大资本。同时,改革开放和日益发展的中国,也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才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目前,在欲回归的学子中,一些人处在了“两难”境地:归去报效祖国,怕火候不到;留下来继续深造,又担心错失国内好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人想“回归”,又怕“丢面子”,这是我在美遇到的不少“学业有成”的留学生的矛盾心态。
正因如此,现在留学生中出现了“海鸥派”,他们像海鸥一样,一个时期回到大洋此岸的祖国,一个时期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穿行在中美之间,两岸都是他们生活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来兮”、“归去”,正是莘莘学子留学美国的缩影。我以为,无论是拿了绿卡的“留洋派”,还是正在美国工作或学习的“海漂派”,抑或是学成归国的“海归派”,或者是穿行于中美之间的“海鸥派”,他们都是中西文化融合、经济交往、政治互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