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010,“他们”和我们一起走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2010,“他们”和我们一起走过
  李海波近照。
  廉世坚和母亲(左)在一起。
  史家珍近照。
  孙亚洁和她的丈夫、孩子在成都。
  姐妹俩登上了回镇江老家的列车。
  ■编者按 2010向我们挥手告别。回首这一年,《洛阳晚报》报道过许多值得关注的人物,他们至今令人难以忘记。这些当时感动我们、温暖我们、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人,现在过得还好吗?他(她)的生活在报道见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相信这些也是您想知道的。本报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10个人物,推出“《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特别报道,为您讲述他们的新故事,向您展示他们的新生活。

  心中有爱,梦就能圆

  □记者 邓德洪 文/图

  新闻人物李海波 2005年冬,来自栾川的李海波在印度洋上丢下一只小漂流瓶;2010年4月,漂流瓶被澳大利亚的一对父子捡到,从而引发旷世奇缘。主人公在洛阳实现跨国相会,此经典事例引起央视、新华社等全国主流媒体的关注。(本报2010年4月9日、4月10日、4月12日、4月13日、4月15日、5月27日、5月28日、5月29日、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6月3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李海波:我还在洛阳海成劳务公司上班,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挺充实的。看到一个个从我们公司出去的朋友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挺有成就感的。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李海波:我身边的朋友都说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一种缘分!在工作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在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一群人在共同努力!

  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去投放这只漂流瓶的?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李海波:是“情”!有情才会有爱,我想对亲友们说,正是因为对朋友、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让我做了这件寄托感情的事!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李海波:激动!社会上有很多像我这样心怀梦想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我这么幸运,但我想对他们说,为了梦想,不要放弃努力!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李海波: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李海波: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感谢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也谢谢《洛阳晚报》能给我这样一个平台。

 

  健康平安,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 邓德洪 文/图

  新闻人物廉世坚 2010年8月24日,伊春空难发生,42人遇难,结束了2004年以来中国民航2102天“零事故”飞行纪录。廉世坚是幸存的两名机组人员之一,也是3名洛阳籍幸存者之一。(本报2010年8月30日、8月31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廉世坚:我去年10月14日回到洛阳,转到河科大一附院继续接受治疗。我一直在医院休养,我的母亲陪着我。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廉世坚:我从郑州的医院转到河科大一附院时,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已经从报纸上了解了我的情况,对我非常照顾。

  记者:事故发生后,您没有急于逃生,而是帮助乘客逃生,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去做件事情的?

  廉世坚:是信念!飞机出了事故,帮助乘客逃生是我作为一名安全员的职责,我一定要找到出口,帮助更多的人脱离险境。亲戚朋友们从报纸上了解到飞机出事后我帮助乘客逃生的事情,都夸我勇敢。我想对所有关心过我的人说一句“谢谢你们!”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廉世坚:我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为这件事情受到很多人关注,成了新闻人物。谢谢《洛阳晚报》,谢谢关心、关注我的人。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廉世坚:积极配合医院,把病治好。回到公司后,我会把一些经验带给我的同事们,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平安安的。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廉世坚: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因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天道酬勤,努力就有收获

  □记者 李燕锋 文/图 

  新闻人物史家珍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研究员。2010年,史家珍主持洛阳邙山曹休墓发掘工作。这是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新成果,对研究曹魏时期的墓葬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本报2010年5月18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史家珍:和往常一样,很忙。要整理手头的一些考古资料,还要不定期地到各个工作点看看大家的工作情况。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史家珍:鼓励我们更加认真、细致、严谨地工作。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一心扑在考古上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史家珍:是对工作的责任心吧!考古工作做得好不好,考古工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所以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史家珍:很激动,因为我们只是凭着一分责任心在钻研自己的工作,却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支持。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史家珍: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把更多的考古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厚重的文明史。2011年,希望曹休墓发掘和东汉帝陵陵园建筑遗址发掘能被评为全国年度考古十大发现。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史家珍: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一定有收获。

 

  选择无悔,一路走下去

  □记者 李砺瑾 文/图

  新闻人物洛阳师范学院援藏学生 2004年,来自洛阳师范学院的31名毕业生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在偏远山区教书育人。他们扎根西藏,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雪域高原。此次回访,记者选择了察雅县中学的孙亚洁作为他们的代表。(本报2010年11月24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29日、11月30日、12月1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孙亚洁:学校从元旦开始放寒假,我准备回家过年。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孙亚洁: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正常上课。不过,我们的经历被报道后,许多家乡的朋友、亲戚都很关注,纷纷跟我联系。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奔赴西藏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孙亚洁:当初是缘于对西藏这片神秘雪域高原的向往,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当时身边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也不赞同,有的还全力劝阻我。但是,现在我想对他们说,来西藏的选择没有错,我很满足。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受?

  孙亚洁:感谢关注过我们的人,我们仍然相信自己的选择,会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孙亚洁:为让更多的藏族孩子成才不懈地努力!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孙亚洁:祝读者兔年大吉,心想事成,扎西德勒!欢迎到西藏来!

 

  寻亲梦圆,要帮他人圆梦

  □见习记者 裴希婷/文 记者 陈占举/图

  新闻人物孪生姐妹 她们是一对生在异乡、长在洛阳的孪生姐妹,命运之手无情地将她们分开,又将她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4年相识相伴,一朝DNA鉴定终于确定俩人系孪生姐妹!记者对目前在洛阳的王霞(化名)进行了采访。(本报11月19日、11月22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王霞:我和刘玲(化名)都已经退休。我除了供小女儿上大学外,没有其他负担。我们在继续帮助寻亲团的朋友寻找亲人。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王霞: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看过报道的朋友在路上见了我们都会表示祝贺,一些正在寻亲的朋友还特地打电话或者登门“取经”,让我们介绍找到亲人的经验。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和姐姐去寻亲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反应?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王霞:随着年龄的增长,落叶归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血脉相连的力量推动我们一定要找到亲人,找到家。朋友们得知我们找到亲人的消息后都为我们高兴,纷纷祝福。我想对他们说,感谢大家的关心。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心情?

  王霞:感谢媒体的帮助,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读者和朋友。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王霞:日子越来越好了,好好生活,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寻亲团的朋友们寻亲。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王霞:祝愿所有的读者朋友生活美满,烦心事别放心头,每天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