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兔年只有354天
元旦期间毛万春走访群众问民生
洛阳才子倾力打造 3D动画电影《牡丹》
3天小长假,喜迎新年“开门红”
15日前后,可走过街天桥了
洛阳网广告
本报回访:2010,他们感动了我们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1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本报回访:2010,他们感动了我们
  李海波近照。
  廉世坚和母亲(左)在一起。
  史家珍近照。
  孙亚洁和她的丈夫、孩子在成都。
  姐妹俩登上了回镇江老家的列车。
  ■编者按 2010向我们挥手告别。回首这一年,《洛阳晚报》报道过许多值得关注的人物,他们至今令人难以忘记。这些当时感动我们、温暖我们、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人,现在过得还好吗?他(她)的生活在报道见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相信这些也是您想知道的。本报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10个人物,推出“《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特别报道,为您讲述他们的新故事,向您展示他们的新生活。

  心中有爱,梦就能圆

  □记者 邓德洪 文/图

  新闻人物李海波 2005年冬,来自栾川的李海波在印度洋上丢下一只小漂流瓶;2010年4月,漂流瓶被澳大利亚的一对父子捡到,从而引发旷世奇缘。主人公在洛阳实现跨国相会,此经典事例引起央视、新华社等全国主流媒体的关注。(本报2010年4月9日、4月10日、4月12日、4月13日、4月15日、5月27日、5月28日、5月29日、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6月3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李海波:我还在洛阳海成劳务公司上班,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挺充实的。看到一个个从我们公司出去的朋友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挺有成就感的。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李海波:我身边的朋友都说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一种缘分!在工作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在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一群人在共同努力!

  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去投放这只漂流瓶的?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李海波:是“情”!有情才会有爱,我想对亲友们说,正是因为对朋友、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让我做了这件寄托感情的事!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李海波:激动!社会上有很多像我这样心怀梦想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我这么幸运,但我想对他们说,为了梦想,不要放弃努力!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李海波: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李海波: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感谢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也谢谢《洛阳晚报》能给我这样一个平台。

 

  健康平安,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 邓德洪 文/图

  新闻人物廉世坚 2010年8月24日,伊春空难发生,42人遇难,结束了2004年以来中国民航2102天“零事故”飞行纪录。廉世坚是幸存的两名机组人员之一,也是3名洛阳籍幸存者之一。(本报2010年8月30日、8月31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廉世坚:我去年10月14日回到洛阳,转到河科大一附院继续接受治疗。我一直在医院休养,我的母亲陪着我。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廉世坚:我从郑州的医院转到河科大一附院时,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已经从报纸上了解了我的情况,对我非常照顾。

  记者:事故发生后,您没有急于逃生,而是帮助乘客逃生,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去做件事情的?

  廉世坚:是信念!飞机出了事故,帮助乘客逃生是我作为一名安全员的职责,我一定要找到出口,帮助更多的人脱离险境。亲戚朋友们从报纸上了解到飞机出事后我帮助乘客逃生的事情,都夸我勇敢。我想对所有关心过我的人说一句“谢谢你们!”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廉世坚:我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为这件事情受到很多人关注,成了新闻人物。谢谢《洛阳晚报》,谢谢关心、关注我的人。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廉世坚:积极配合医院,把病治好。回到公司后,我会把一些经验带给我的同事们,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平安安的。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廉世坚: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因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天道酬勤,努力就有收获

  □记者 李燕锋 文/图 

  新闻人物史家珍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研究员。2010年,史家珍主持洛阳邙山曹休墓发掘工作。这是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新成果,对研究曹魏时期的墓葬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本报2010年5月18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史家珍:和往常一样,很忙。要整理手头的一些考古资料,还要不定期地到各个工作点看看大家的工作情况。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史家珍:鼓励我们更加认真、细致、严谨地工作。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一心扑在考古上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史家珍:是对工作的责任心吧!考古工作做得好不好,考古工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所以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史家珍:很激动,因为我们只是凭着一分责任心在钻研自己的工作,却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支持。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史家珍: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把更多的考古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厚重的文明史。2011年,希望曹休墓发掘和东汉帝陵陵园建筑遗址发掘能被评为全国年度考古十大发现。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史家珍: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一定有收获。

 

  选择无悔,一路走下去

  □记者 李砺瑾 文/图

  新闻人物洛阳师范学院援藏学生 2004年,来自洛阳师范学院的31名毕业生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在偏远山区教书育人。他们扎根西藏,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雪域高原。此次回访,记者选择了察雅县中学的孙亚洁作为他们的代表。(本报2010年11月24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29日、11月30日、12月1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孙亚洁:学校从元旦开始放寒假,我准备回家过年。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孙亚洁: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正常上课。不过,我们的经历被报道后,许多家乡的朋友、亲戚都很关注,纷纷跟我联系。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奔赴西藏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孙亚洁:当初是缘于对西藏这片神秘雪域高原的向往,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当时身边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也不赞同,有的还全力劝阻我。但是,现在我想对他们说,来西藏的选择没有错,我很满足。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受?

  孙亚洁:感谢关注过我们的人,我们仍然相信自己的选择,会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孙亚洁:为让更多的藏族孩子成才不懈地努力!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孙亚洁:祝读者兔年大吉,心想事成,扎西德勒!欢迎到西藏来!

 

  寻亲梦圆,要帮他人圆梦

  □见习记者 裴希婷/文 记者 陈占举/图

  新闻人物孪生姐妹 她们是一对生在异乡、长在洛阳的孪生姐妹,命运之手无情地将她们分开,又将她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4年相识相伴,一朝DNA鉴定终于确定俩人系孪生姐妹!记者对目前在洛阳的王霞(化名)进行了采访。(本报11月19日、11月22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王霞:我和刘玲(化名)都已经退休。我除了供小女儿上大学外,没有其他负担。我们在继续帮助寻亲团的朋友寻找亲人。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王霞: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看过报道的朋友在路上见了我们都会表示祝贺,一些正在寻亲的朋友还特地打电话或者登门“取经”,让我们介绍找到亲人的经验。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和姐姐去寻亲的?亲人、朋友对此有什么反应?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王霞:随着年龄的增长,落叶归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血脉相连的力量推动我们一定要找到亲人,找到家。朋友们得知我们找到亲人的消息后都为我们高兴,纷纷祝福。我想对他们说,感谢大家的关心。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心情?

  王霞:感谢媒体的帮助,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读者和朋友。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王霞:日子越来越好了,好好生活,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寻亲团的朋友们寻亲。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王霞:祝愿所有的读者朋友生活美满,烦心事别放心头,每天保持好心情。

 

  刘兆阳和小华南虎在一起。
  杨朝辉在读书。
  杨开德始终关注抗美援朝这段历史。
  孟宪冲在“黄山”舰上。(资料图片)
  施丹丽赤脚在赛道上奔跑。
  热爱工作,就是呵护好它们

  □记者 冯莹雅 实习生 蒲祖沅 文/图

  新闻人物刘兆阳 31岁,王城公园动物园副园长,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业本科毕业。王城公园动物园创造了长江以北地区2年内繁育8只华南虎并全部成活的奇迹,刘兆阳为成功繁育4只华南虎付出了艰辛劳动。(本报2010年10月22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工作有变动吗?

  刘兆阳:3只小老虎现在已在虎山生活,不再需要我们24小时看护。我仍然负责动物园的管理工作和动物饲养工作。

  记者:本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刘兆阳:《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我的工作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增进了我对饲养管理工作的热爱。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全力以赴做好小华南虎“奶爸”的?亲人、朋友们对此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刘兆阳:这本是我的本职工作,从事动物饲养管理也是我的兴趣和爱好。为保障小老虎健康成长,动物园里的每一名饲养人员都呕心沥血,尤其是“华南虎育幼小组”的另两名成员王星卓和张恒。当然,也少不了王城公园的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小华南虎健康成长,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深深感谢大家!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刘兆阳:非常高兴,也感到非常意外。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刘兆阳: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有读者朋友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读者说几句话?

  刘兆阳:希望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关注《洛阳晚报》,更加关注野生动物,积极加入到爱护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里来。

 

  感谢关爱,平凡的我仍在坚守

  □记者 王学领 特约记者 高文治 文/图

  新闻人物杨朝辉 1998年,年仅5岁的洛宁县底张乡古村1组的杨朝晖承担起推着轮椅上的姐姐上下学的重任。亲人粗略统计,从小学、初中至高中,弟弟风雨无阻4000天、徒步近万公里陪伴着因病双腿致残的姐姐。(本报2010年10月19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杨朝辉:现在,我和姐姐的生活比先前好多了。河科大专家对我如何帮助姐姐康复进行了指导,除了紧张学习外,我每天抽空为姐姐进行两次康复按摩。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杨朝辉:《洛阳晚报》报道了我和姐姐的事情后,我们得到了很多爱和关怀。河科大一附院的专家来看望了姐姐,学校减免了我和姐姐的相关费用,县残联每月给姐姐发补助,并为姐姐买了新轮椅。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风雨无阻4000天接送姐姐上下学的?亲人、朋友对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杨朝辉:是我自愿做的。学校师生以及朋友和亲戚都把我作为优秀典型,但我仅仅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杨朝辉:我很平凡,只是在坚守。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杨朝辉: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回报社会、学校和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最好和姐姐考上一所大学,能继续照顾姐姐。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杨朝辉:有你们的关注,我更不会放弃。

 

  和平年代,愿人们铭记抗美援朝

  □记者 程奇 文/图

  新闻人物杨开德 2010年,本报发起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洛阳老兵重返朝鲜”大型采访活动中,77岁的她是唯一的女兵,受到新华社、凤凰卫视等媒体的关注。(本报2010年10月25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杨开德:回国后,我一直忙个不停。老战友们听说我去了朝鲜,纷纷上门索要朝鲜照片,询问朝鲜近况,我有求必应。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杨开德:老领导、老战友和四川老家的亲人都以我为荣。我现在经常应邀给大家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坚持重返朝鲜的?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杨开德:当年在上甘岭,每天都有大批战友牺牲,每晚我都为牺牲的战友整理遗容、换上衣服,挖坑将他们掩埋。我得回去看看我亲手掩埋的战友,不然我死不瞑目!我的丈夫叶建华也是经历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此次他和我一起重返朝鲜。孩子们对我们的决定非常支持。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杨开德:和平来之不易,大家不要忘记抗美援朝烈士们的贡献。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杨开德:我们将继续宣传抗美援朝,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将优良传统一辈辈传承下去。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杨开德: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祝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当好卫士,忠诚守卫祖国蓝色疆土

  □记者 魏春兴

  新闻人物孟宪冲 一名洛阳新安籍水兵,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142天,见证了中国海军走向深海的壮举。(本报2010年1月11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孟宪冲:我与妻子两地分居,我的收入大多寄回家,部分用于还房贷,部分维持家庭生活。眼下,我仍是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兵,经常执行出海训练与执勤任务。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孟宪冲:报道引起了乡亲们的关注,也引起新安县民政部门的重视,他们多次到我家慰问,解决了我的一些后顾之忧,坚定了我做好祖国蓝色疆土忠诚卫士的信念。请家乡人民放心,我会加倍努力!

  记者: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去做这些事情的?亲人、朋友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孟宪冲:作为一名海军水兵,随军舰走向深蓝是我的梦想。参加第二批索马里护航,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的艰巨而神圣的任务。我想对父母说,你们为儿子骄傲,可儿子亏欠你们太多。但是,儿子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孟宪冲:十分光荣,我会再接再厉,决不让家乡人民失望!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孟宪冲:继续安心服役,时刻做好准备,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光荣、艰巨的使命。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孟宪冲:祝《洛阳晚报》读者及全市人民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刻苦训练,用更好成绩回报大家

  □见习记者 谢磊 文/图

  新闻人物施丹丽 比赛中,跑鞋被对手踩掉,最终赤脚率先冲过万米长跑终点线。第十一届河南省运动会上,施丹丽的顽强拼搏和永不放弃让人难忘,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被完美诠释。(本报2010年9月27日曾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施丹丽,您好!夺得省运会冠军后,您在做些什么?近况如何?

  施丹丽:您好!从2010年10月中旬到现在,我一直和省田径队的几名队友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冬训,备战来年的比赛。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施丹丽:很多朋友和同学都看到了《洛阳晚报》的报道,他们见了我都说“报纸上都有你的新闻了,成明星了啊”!

  记者:许多读者都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你在跑鞋被踩掉的情况下完成比赛并勇夺冠军?亲人、朋友是怎么看这件事的?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施丹丽:跑鞋被踩掉后,我一心想跑到终点来证明我行,但夺得冠军确实是我没想到的。家人和朋友知道这些后都哭了,他们说以我为傲,我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0十大新闻人物”有什么感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施丹丽:意外!这一年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外、惊喜和感动。谢谢《洛阳晚报》!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施丹丽:我会一直坚持跑下去,希望可以代表河南参加2013年的全运会,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的奥运会。

  记者:2011年到来了,您可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们说几句话?

  施丹丽:祝《洛阳晚报》的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会继续努力训练,用更好的成绩回报一直关心我、支持我的读者朋友!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