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面青石磨损严重,还留有明显的车辙痕迹。
|
|
黄连桥历经千年沧桑,如今仍显得很大气。 记者 张光辉 摄
| |
■开栏语
历史上的洛阳,城郭重重,宫殿巍巍;街衢纵横,坊里整齐;驿路条条,通向四面八方;漕渠道道,连接江河湖海,交通十分便利。交通离不开道路,道路离不开桥梁,在古代洛阳辖区内的众多河流上,曾屹立着数以千计的各式桥梁,可谓名桥比比。
据《洛阳名桥记》作者、民俗专家周得京先生了解,目前我市现存古代桥梁80座。它们为我们研究古代洛阳民族、民俗、民风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最直接的载体,其价值不可估量。
为了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了解洛阳现存的古桥梁,即日起本报开设《晚报带您寻古桥》栏目,为您探访洛阳地区现存古桥的风采。如果您身边也有古代桥梁,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66778866或13783198110与本报记者联系。
黄连桥又名黄年桥,位于我市高新区辛店镇徐家营村附近驻洛某部院内。该桥曾长眠地下多年,2001年8月,部队在进行营房建设时发现此桥,待清理掉覆盖在桥体上的泥土后,黄连古桥面貌方显露出来。
据介绍,黄连桥出土时除栏杆和望板缺失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好(现古桥上的栏杆和望板为部队添设)。从外观上看,该桥规模不大,属单孔石拱桥,长14.53米,宽5.13米,高4.5米,单层拱券净跨度4.8米,大致为东西走向。
该桥桥面用长方体沙石和青石铺就,用石规整,但青石磨损严重,坑坑洼洼,还留有明显的车辙痕迹,不但显示出古桥的沧桑,也说明此桥曾长时间作为交通桥使用。桥体用长方体红褐色沙石砌成,桥台南北两侧建有护堤,桥下河床上也用沙石铺面,而且每块石材均有使用铁细腰(一种固定装置,用铁水铸成)的痕迹。
关于黄连桥始建于何年,至今仍存争议。一些专家认为该桥始建于唐代,为连接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驿道上的单拱石桥;另有专家则根据古桥的结构特点和建桥技术,认定建桥年代为宋金时期。
“根据黄连桥桥体所采用的石料、出土的位置、桥面上的车辙痕迹以及桥下河床上的铺面,推断该桥为唐代遗存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洛阳名桥记》作者、民俗专家周得京称,黄连桥出土于徐家营,其位置正好处于唐代西苑遗址内;另外,古桥形制规整严谨,建筑精良,即便是桥下河床也用沙石铺面、铁细腰固定,颇具皇家园林的风范。周得京推测,该桥早期很可能是西苑内的园林桥,后来被作为交通桥使用,成为两京驿道的一部分。
如果黄连桥在唐代两京驿道上,周得京认为,该桥很有可能在临都驿附近。周得京解释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从陕至东京》一诗中曾写道:“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可以说明中唐时期从陕州至洛阳取道崤山南麓,需途经都亭驿、临都驿、甘水驿、三泉驿、寿安山馆、甘棠馆等13处驿馆。另外,白居易另一首《临都驿送崔十八》的诗中写道:“勿言临都五六里,扶病出城相送来。”由此可推断,临都驿就在东都洛阳城西五六里处,这与黄连桥出土的位置也是吻合的。
“不论此桥始建于唐代还是宋金时期,都是目前洛阳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桥梁。”周得京表示,黄连桥历经沧桑却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属罕见,其考古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