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观的张桂林。
| |
织一条围巾需要多久,有多少针?上个月嫁到老城区邙山镇徐村的张桂林没有想过,对于23岁的她而言,她的世界只有这个小小的农家院。因为18岁时的一场意外,张桂林截瘫,现在除了在一家网站编辑文章,织围巾是她目前的头等大事。
橘黄色的壁灯,光线微弱,她指着刚织好的围巾说,这条黑色的围巾是给公公的,浅灰色的给哥哥,深灰色的给即将回来的丈夫。接下来,她还要织一条最大、最厚的围巾给婆婆。平时都是婆婆照顾自己,让她受累了。
大学录取通知书,在箱底压了5年
桂林出生在新安县一个小山村里,18岁那年,她在山上放牛时,失足摔倒,脊椎受伤,双腿失去了知觉。住院时,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寄来了,这是她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看到曾经翘首期盼的通知书,桂林哭成了泪人。
“我当时很想把通知书撕了,可实在舍不得,就放在箱子里一直保存到现在。”桂林说,那个通知书至今她没再翻看过。
初圆文学梦,她渐渐驱散阴霾
意外发生后的两年里,桂林一直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看完病回家时,要走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家。桂林经常趴在爸爸背上,泪水吧嗒吧嗒滴在父亲花白的头发上。
2008年,看到桂林心情越来越坏,在外打工的姐姐给她买了一台电脑。“那时我才想起来,双腿不行了,我还有手、有脑。”桂林说,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的她开始在网上浏览文章,并萌生出投稿的念头。
后来,在一家文学网站上,桂林发表了大量文章,并成了一名义务编辑。得知桂林的情况后,网站的网友们自发给她捐助了1万多元钱。
桂林指着身上穿的粉红色棉睡衣说,这是网上一个姐姐寄给她的;还有一个网友,去年给她寄了一部全新的三星手机,直到现在,这个手机上,还会不定期地被充上话费。
偶然相识,从此她有了温馨的家
在编辑文章时,桂林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个人很默契,经常是桂林刚把文章发上去,小伙子就第一个跟帖点评一番。后来,桂林得知,这个小伙子也是洛阳人,在南方打工。
过了不久,桂林又住院了,一连半个多月都没上网。小伙子着了急,专门请假回来看桂林,一照顾就是半个月。两个人互生情愫,可是现实摆在了这对年轻人面前:对于这样一个残疾姑娘,小伙子的家人能同意吗?
出乎桂林的意料,对于这门亲事,小伙子的家人并没有反对。
“也许娶了我这样的媳妇,村里会有人说什么,可是家里人从来不让我知道,还一直宽我的心。”桂林说,知道自己是网站的编辑后,公婆凑钱为她买了台电脑。
桂林没有轮椅,几乎不出院子。担心她会烦闷,不识字的婆婆为她借了很多书。桂林说,当她看到海伦·凯勒写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时,她的泪水止不住了。
桂林说,善良的婆婆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比她还着急。当时,她暗下决心,要为家里每个人织一条围巾,要永远对他们好。
有个心愿:希望天天读到《洛阳晚报》
结婚第二天,桂林的丈夫就外出打工了,桂林每天晚上都会和他在网上说会儿话。
“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挺可怜的,可我从没这么想过。”桂林说,当拿到《知音》编辑部寄给她的1700块钱稿费时,她激动地哭了——没想到自己也能挣钱。后来,她在《洛阳晚报》、《百花》等报纸杂志上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桂林说,知道自己喜欢写作,常给报社投稿,婆婆就经常去村委会拿村里仅有的一份《洛阳晚报》给她看,看完再送回去。
“要是哪天看到我的文章发表了,婆婆比我还高兴。”桂林拿起一张《洛阳晚报》说,这是她仅有的一张报纸。有一次,婆婆看到她的文章发表后,特意问别人要过来的。因此,她一直有个心愿——要是能天天读到《洛阳晚报》就好了。
现在桂林每天先处理好需要编辑的稿件,然后就坐在屋檐下织围巾。“风大,他们围上围巾干活时也就不那么冷了。”桂林说,她现在很知足,也很幸福。
(相关视频见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