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看电视时,总是很淘气地站在椅子上,还在几个椅子间走来走去,有时还跳几下。有几次他在椅子上蹦跳的时候掉下来,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有一次,他在椅子上摔了一下之后,妻子厉声呵斥他,还打了他,说如果再看到他站在椅子上,就狠狠地打!如果3天后还没彻底改掉,就不许他再看电视!但是,第二天看电视的时候,儿子又站了起来……
这件事很让妻子困扰,后来,她恍然大悟:“原来儿子只有站起来看电视才舒服!”
孩子并不是有意要违背母令,仅仅是因为坐着看电视需要仰起头,让他实在不舒服。而站在椅子上,他的视线才与电视平行。
我们误解了孩子!原本是我们的责任,却让他无端蒙受斥责。说到底,还是大人太主观了,以自己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站到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当你的孩子不断犯同一个“错误”的时候,“屡教不改”的时候,你需要转变一下思维,看看是否有什么隐情没有发现,而不是简单地一味责怪孩子。
孩子其实并不想犯错误,大人教给他们的规则,他会本能地接受,何况重复多次的规则呢?如果他不接受,一定是这规则本身有问题。大人比孩子更容易犯错误,却更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一直主张,对于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回答,不要回避,包括涉性问题。许多人担心,孩子一直问下去,做父母的岂不是要越讲越深吗?小孩子能理解吗?其实,这多虑了。
一天,我给儿子讲什么叫血缘,告诉他,爸爸妈妈和儿子都有血缘关系。儿子好奇地问:“妈妈是你找来的,为什么和我有血缘关系呀?”
我说:“因为爸爸和妈妈结婚了,妈妈生了你,所以你和她有血缘关系。”
儿子追问:“如果你们不结婚,我和妈妈就没有血缘关系了?”
我说:“对,因为我们结婚了,才会生下你。”
儿子又问:“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才会生下我呢?”
我回答说:“因为只有相爱的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才会有孩子。”
儿子并没有继续追问,因为孩子只会问到他所能够理解的,问题问到这里,不满6岁的儿子就不会再追问了。过几年,重提这一话题的时候,儿子的问题可能会更深,那时做父母的还是要直接回答他关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的话题。
儿子不太敢和生人讲话,妻子便有意识地训练他。
一次在饭店用餐,妻子让儿子去找服务员要餐巾纸。儿子胆怯地不愿意去,妻子见鼓励无用,便吓唬他:“如果你不去,一会儿就不带你玩。”
儿子很不情愿地排到队伍的最后。妻子走过去告诉他,可以直接到柜台前要餐巾纸。儿子还是不敢。
看到他们在这里嘀嘀咕咕,经理走了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妻子说想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经理便鼓励儿子说:“你自己去向服务员要,我会送你一件玩具。”
儿子终于走到柜台前,怯怯地对服务员说:“我要餐巾纸……”那天,儿子得到了一套小挂饰。回到家后,我把它们挂了起来……
但是这样的鼓励效果难以持久,下一次,儿子仍然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
另一个极端是,陌生人对儿子主动表现了友好,他便会立即回报以十倍的热情。我们总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指导他如何与陌生人正确交往,但收效甚微。
也许,孩子真的太小了,对友好的表示进行回应是一种本能,而对没有显示出友好的人回避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做父母的只能尽力而为,千万不要太勉强孩子,也不要太为难自己。让孩子认识到如何与人交往确实是一件难事,让他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种种险恶更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大人就真的会与人交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