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发改委统计全国每年人均打吊瓶8瓶,远高于国外2.5~3.3瓶的水平。
打吊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比口服药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
医学界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感冒、发烧,打吊瓶;嗓子发炎,打吊瓶;急性肠胃炎发作,打吊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打吊瓶……身体有点小毛病就要打吊瓶,那么,我市居民是否也喜欢打吊瓶?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偏爱打吊瓶?谁又在为打吊瓶推波助澜?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小毛病打吊瓶很常见
眼下三九天是一年当中最冷的阶段。我市不仅气温偏低,而且长时间没有雨雪,使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等疾病进入高发期。近日,记者在我市几个大医院采访时,看到输液大厅里坐满了正在输液的患者。
“医生,给我开点药,打几天吊瓶吧。”西工区杜女士在凯旋路某社区诊所内对医生说,“我得急性肠胃炎了,拉肚子、胃疼,还有些低烧。现在浑身都特别难受,打几天吊瓶赶快让疾病痊愈吧。”
老城区袁先生近日受了风寒,导致感冒发烧,吃了两天药,仍然有头晕、浑身乏力的症状。为了能让病尽快痊愈,他主动要求医生输液。
还有许多类似杜女士和袁先生的患者,虽然所患疾病并不严重,但他们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面对这些输液人群,记者不禁心生疑问,这些患者是不是都需要打吊瓶?据医生介绍,很多患者根本不用打吊瓶,口服几天药物就可痊愈,甚至有些感冒患者连药都不用服用,多喝水、多休息、多吃水果就可痊愈,而且打吊瓶对病毒性感冒等疾病是没有用的,久而久之,还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
▲▲孩子被家长打吊瓶
在打吊瓶的人群当中,孩子、老年人较多,尤其是孩子,成为主力军,他们都是被家长要求打吊瓶的。
记者在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儿科采访时,一个医生正在打电话:“真不用打吊瓶,给孩子喂点药就行。孩子不吃药,你想办法喂下去,多给孩子喝点水,不一定非要打吊瓶。”挂断电话后,该医生无奈地说:“我的一个熟人已经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了。他的孩子有些发烧,体温并不算高,来医院就诊后开了一些药,但是孩子不吃药。家长着急了,三番五次打电话,一定要来医院打吊瓶。”
儿科主任王丽介绍,现在很多患儿稍微一发热,家长就急得不行,他们担心孩子会发展成肺炎,或会把脑子烧坏,急忙找医生要求给孩子打吊瓶,如果医生一再坚持只用口服药,家长就会翻脸,“来医院是治病的,光给吃药有啥用”。有时候医生拗不过患儿家长,只好顺着家长。
▲▲人们为啥喜欢打吊瓶
人们为什么喜欢打吊瓶,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
患者求短平快。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郑有光表示,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提高,但是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用药心理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味追求短平快。任何疾病从患病到痊愈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服下药物后疾病就会立即痊愈。当药物进入消化道后,在人体内要经过代谢,药物才能逐渐起效。而许多患者连等待发挥药效的耐心都没有,当口服药物2~4天不见效时,他们就会认为吃药一点作用也没有。如此便导致许多人只要有感冒发烧等疾病,就会跑到医院或诊所要求医生给自己打吊瓶。
错误保健认识。有些老年人每到秋冬季节,就要到医院打几瓶所谓的“保健药”。他们认为,到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提前输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郑有光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输液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说法,至今没有科学论证,它也根本起不到预防的作用。
▲▲谁在为打吊瓶推波助澜
既然专家反复说,有些疾病不用打吊瓶也可以痊愈,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打吊瓶如此热衷?是患者不了解药物滥用和过度医疗的隐患,还是医院在利益驱动下的行为?
迫于利益和生存。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李正斌说,不排除部分医院、医生迫于利益和生存压力,主动让患者打吊瓶。如果给患者开口服药,患者有可能拿着处方到院外购买。单凭卖药,医院并不能获取太多的利润,如果让患者打吊瓶,本身的药费加上注射用的葡萄糖、维生素、材料费和处置费等,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医生不能够完全坚持原则。对于患者什么时候该口服药物,什么时候该打吊瓶,医生都有判断标准和原则。但这一原则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医生不得不迎合患者。在采访中,一个医生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名感冒发烧患者要求他打吊瓶,但他给患者诊断病情后,认为没有打吊瓶的必要,便对患者说,不用打吊瓶,吃几天药就可以了。谁知患者竟然找院方投诉他,说他态度不好,不给患者好好看病。接下来,科室主任、监察室、医院相关领导轮番来找他了解情况。他说:“虽然医院没有对我处罚,但是我受到了伤害。明明做的是正确的事情,患者却不能理解。”
个别医生为自保。个别医生担心没有将病情看透,就先给患者挂上吊瓶进行观察。如果病情如医生所判断的,吊瓶就起作用了。假如病情不是医生所判断的,那么吊瓶就会白打。
▲▲打吊瓶确实有隐患
就打吊瓶本身来说,如果恰当使用,能帮助急症、重症患者快速建立输液通道,使一定浓度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可及时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这一点是肌肉注射和口服药物无法相比的。比如发烧体温超过39℃时,就应该选择打吊瓶。因腹泻、呕吐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打吊瓶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但是,人们只看到了好处,忽略了它带来的危害和隐患。
李正斌说,各种药物都会产生微粒,而这种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如果打吊瓶过多,这些微粒进入人体,经过长时间的储存和蓄积会产生不良反应。
打吊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很多药物不良反应,都是在打吊瓶过程中发生的。打吊瓶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比口服药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另外,针头反复穿刺血管,会破坏血管。
“医学界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李正斌说,这一标准是有道理的,违反了这一标准,就需承担相应的后果。
▲▲专家教你如何打吊瓶
打吊瓶存在隐患,但一些患者由于身患疾病,不得不打吊瓶,他们该如何安全打吊瓶?
打吊瓶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适用症。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能不打就不打。但对于体温超过38.5℃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病症的患者可以打吊瓶;一些急症、重症患者,则要打吊瓶。
滴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药物的药性来决定,一般来说,成人每分钟60~80滴,心脏病患者最好控制在每分钟60滴以下。
药物最好是现打现配,不要一次性配好搁置较长时间。如果药物配完搁置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药效也会降低。
两种药之间最好隔一段时间,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打完后在医院观察30分钟,不要马上离开。
打吊瓶前吃一些能提供能量、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打吊瓶时间太长,也可以带一些食物。
冬季打吊瓶时,可将药物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药物太凉进入体内会引起不适。但不要将热水袋放到输液管上加热药物,有些药物经过加热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