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历史高位
记者:2010年的物价涨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破3”、“破4”、“破5”,大家心里有点慌,中国是不是迎来了物价全面上升的时期?
姚景源:虽然去年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不会超过3.5%,但确确实实,我们的物价在一个上升周期。
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物价水平是不一致的。因为发展阶段一致,我们可以在“金砖四国”范围内进行比较。2010年前11个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2%,俄罗斯上涨7.6%,印度9.6%,巴西5.25%。在“金砖四国”中,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10%,是最高的,而3.2%的物价涨幅又是最低的。
再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0多年,CPI年平均涨幅大约是5.6%,现在的物价水平没有超过这30年的平均值。
不是全面上涨
记者:您经历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全面的通货膨胀?
姚景源: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是1994年的24.1%和1988年的18.8%,这两次是恶性通货膨胀,或者说是全面通胀,所有东西都在涨价。很多人还会记得当年商店里抢购的情况,连转不动的电扇都有人要买。
有人说现在市场上是“无一不涨”,这是不对的。你看工业领域,价格就是基本稳定的,有很多和大家关系十分密切的商品价格甚至是大幅下降的。比如汽车,20世纪90年代,一辆桑塔纳20万元,现在就几万元;42英寸平板彩电10年前10万元,现在才5000元。
要避免“三碰头”
记者:2011年我们的物价上涨压力大吗?
姚景源: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会大于2010年,输入性通货膨胀对于我们的冲击会比较大。从国内来看,我一直认为,如果有三件事碰头,通货膨胀就躲不过去。第一是粮食歉收,第二是经济过热,第三是货币和信贷过量发行和投放。
现在我们农业基础还是薄弱,真的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就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1994年和1988年的通货膨胀都首先表现为粮食减产。
还有一个,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一些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GDP要翻一番。如果大家都这样大干快上,物价显然稳不住。
还有流动性问题。去年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做了很多工作,但回收流动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 “发了那么多票子”。如果退回到2008年,我们15%的企业被迫关门,20%的企业被迫减产,上千万人失业。那种状况下,如果不是果断地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如果不是果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不可能率先走出危机。我觉得,流动性过剩是我们为了战胜那场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能指望今年通货膨胀率能迅速下来。
尽可能做到“两个同步”
记者:怎样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应对通胀的能力?
姚景源:如果说中国经济保证10%的增长,3%~5%的通胀率是正常的。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拉高物价。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