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中国人寿推出首款分红险——“千禧理财”。从此之后,分红险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磨砺,其间也曾受冷遇,也曾备受争议。但风雨之后见彩虹,2008年成为转机之年,2009年成为回归之年,2010年成为奠定主力地位的一年。
如今,分红险已成为国内第一大险种,分红险成为保险行业的绝对主力军,目前占据人身险业务七成份额。2011年伊始,众多保险集聚力量抢夺“开门红”的彩头,而分红险仍是他们的“敲门砖”。
逆市飘红,万千宠爱集一身
去年上半年,寿险市场上推出了近130款分红险,数量是前年同期的近7倍。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分红险在整个寿险行业的占比为73%。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在去年的一季报,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的分红险占比均超过七成,平安寿险前两个月的分红险也超过六成。
“分红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增幅达到126.57%,分红险实质是一种理财方式或规划,是保险的一种趋势。”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个险销售部销售主管秦东说。
“分红险的收益不与资本市场挂钩,满足了保守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一名保险业内人士称。
“在2007年大牛市,投连险在我行银保产品中占比两成,其余的八成是分红险的囊中之物。”光大银行洛阳分行财富中心主任谢科说。
“2010年,投连险已从我行银保产品中退出。”建设银行洛阳分行财富中心理财顾问王韶华说。
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分红险走红了,更成为保险业的“一姐”。
分红险走红,既有顺势而生,又有“好风凭借力”。资本市场跌宕起伏,投连险、万能险等与资本市场挂钩紧密的险种纷纷淡出,百姓的投资意识更趋于保守和稳健,分红险以稳定的收益逐渐受到认可。在负利率时代,分红险更是抗通胀的利器。
记者走访发现,分红险正在享受贵宾级待遇,多家险企在新年伊始对原有分红险产品进行升级。如某保险公司的一款分红险银保产品,除了提高客户的固定收益外,还通过红利分派,让客户分享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可以附加重疾险。
十年历尽沧桑,冷暖自知
分红险在成为中国保险产品的中流砥柱之前,投连险、万能险曾分庭抗礼。2007年的牛市氛围催热与股市关系更紧密的投连险和万能险,特别是投连险风生水起,分红险遭遇竞争威胁。“2007年,分红险与万能险在中国人保寿险中各占半壁江山。”索旭峰说。
2008年,随着股指急转直下,分红险的稳健优势凸显,重新受追捧。如今,分红险荣登“一姐”宝座。聚光灯之下,分红险也承受着非议和考问。
在中消协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银保产品纠纷居高不下,让世人对分红险投资价值的质疑从未间断。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部分分红险产品在收益上跑输定存,保障性又不如纯粹的传统保障性保险。
“保险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如果为了追求高收益而买分红险,是舍本逐末。” 一名保险业内人士称。
“拿银保产品的收益与储蓄比较,本身是一种理财观念上的误区。”谢科表示。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的功能,彼此并不具备可比性。保险公司一般先考虑客户的风险保障,再考虑收益最大化。换句话说,保险公司既要承担风险,又要使投资产生效益,将风险经营和投资功能进行嫁接,这是其他理财产品所不具备的。
“短期跑输定存并不能说明分红险丧失了投资价值。分红险产品只有长期持有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秦东表示。分红险的收益目前仍处于上升通道,未来收益会继续攀升。分红险主要对协议存款、国债投资、同业拆借等进行投资,保险公司大量资金配置为债券,以获得利息收入。加息政策的出台,可迅速抬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对保险公司构成实质利好。
分红险虽红,并非人人适用
秦东表示,不同的人,经济情况、财务知识、理财认知、投资习惯以及需求和期望值不一样,对各种投资类保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投资者还是要“量体裁衣”。
身为保险产品,而非储蓄产品,分红险在前几年支出的实际运营、管理费用,代理人或代销渠道佣金,风险成本等,也是不低的。在最初的三年甚至五年内,现金价值的累积速度是比较慢的,换而言之,如果那时想要退保变现,损失是不小的。
“分红险必须在有稳定持续收入,且拥有富余闲置资金的前提下,对收益回报做好中长期准备。” 王韶华建议。并非所有家庭都适合购买分红险,由于其变现能力较差,短期内有大笔开支的家庭应慎购分红险;如果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按保单的“现金价值”退钱,可能连本金都难保。另外,收入不稳定的家庭,也不宜购买分红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