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3版:乐活·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每年都过得很喜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赫秀云老太太是个明白人。她这明白不是小打小闹、故作聪明,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大智慧。虽说人生免不了风风雨雨、喜怒哀乐,可她却说——
每年都过得很喜庆
□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赫秀云的全家福(不含新生儿)(翻拍)
  赫秀云的结婚照(翻拍)
  添新丁啦!(左一为赫秀云)
  快过年了。

  赫秀云出生于1937年2月,已经过了70多年了。

  寻常人的人生,总是曲曲折折起伏不平,逢年过节,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按常理推断,赫老太所闯的这些年关,不大可能都过得顺心如意吧?夫妻闹别扭了,孩子不听话了,儿媳妇不懂事了……乃至物价上涨了,都有可能影响心情。可赫老太琢磨了小半天,居然正儿八经地说:“每年都过得很喜庆。”

  她那样子不像是在说大话。这老太太耳聪目明,步伐轻快,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年轻态。一个见惯了世事变幻、饱尝过悲欢荣辱的人,是有本事将所有苦都酿成甜的。

  1 两口和十八口

  赫老太的儿子家住洛阳新区勤政苑,小女儿家住新区长城花苑。她和老伴儿“一般”住在儿子家,不过这阵子她往小女儿家跑得很勤,因为“闺女生了孩子,家里添新丁了”。

  坐在女儿家温暖的客厅里,赫老太扳着手指做算术题:“我、老伴儿、儿子、闺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全家18口人哩!”算完了,她喜滋滋地拍一下手,咧嘴大笑,似乎很为这个“庞大的家庭”感到骄傲。

  了解了赫秀云的身世,你便会明白她这骄傲从何而来。

  赫秀云原籍山东郓城,本是“割草放牛出身”。姊妹4人,她是老小。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本职工作”乃是种地,“兼职”做些小买卖,偶尔帮人盖盖房子,“业余”喂了一头毛驴、一头牛,终日所得不甚丰裕,但足可供一家几口吃饱饭。

  “吃穿过得去,没受啥大罪。”这是赫秀云对儿时生活的总结。

  成年后,她嫁给了一个军人。军人身世可怜,父母双亡,无亲无故。“我嫁给了一个孤儿,没有公公婆婆,关起门过日子的只有我们俩。”赫秀云感叹,“如今熬成了有18口人的大家庭,不容易啊!”

  2 过年等于苦中作乐

  人口一年年添着,年也是一年年过着,但过年的方式和心境在悄然改变。

  她说:“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过年都是凑合,包个饺子,蒸个馍,吃得很简单。”就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讲,赫秀云家不算穷,但吃上一顿白面饺子也是奢侈,“刮刮家里的面缸,给老人包一碗白面饺子,年轻人只能吃红薯面饺子。吃得再不好,也没人抱怨,大家都挺开心”。

  年三十晚上,吃罢饭,每个人都穿得厚厚的,坐在堂屋里守岁熬夜。没有炉火,也没有柴火,就那么围坐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冷了就跺跺脚,呵口热气暖暖手。

  半夜两点开始烧香,摆上供品,成群的人都去磕头。“五更时候,我父亲拿出一挂鞭炮,拴在竹竿上,噼里啪啦绕着院子放。放完鞭炮,娃娃们就去给长辈拜年”。

  长辈坐在床头,笑眯眯地看晚辈下拜行礼,完了抖搂抖搂袖子,呼呼啦啦一阵响,从袖口里抖出两颗糖来,分给孙儿;或是从枕头下翻出几颗核桃,塞给娃娃。

  “这就算阔绰的。”赫秀云说,那年代的人都没啥闲钱,过年不封红包,更没有给孩子的压岁钱,两颗糖、几颗核桃就能让孩子们高兴疯了。有的老人手头紧,只能给孩子们分些红薯面馃子——这面疙瘩不金贵,精明的娃娃都不愿意要,背着手扭来扭去,嬉皮笑脸地跟大人讨价还价:“给我封个‘大布袋’!给我封个‘大布袋’!”非要点儿解馋的零食不可。

  当时的人过年串亲戚,能从初一串到十五。串亲戚不能空手去。“蒸40个白馍,挎着竹篮挨家挨户串,一家留12个馍,人家再回几个馍……串完亲戚,剩下的馍就可以自家吃了”。白馍象征着体面和礼数,为蒸这40个白馍,“一年到头,每顿饭都得算着口粮,把白面匀出来留到年下”。

  正月十五挂红灯。大户人家买灯笼,平常人家自己做面灯:揪一疙瘩面团,捏成中间凹陷的窝窝,插上灯捻儿,倒上菜籽油,点着了,放在屋门两边,这叫“上灯”。

  上灯的窝窝是麸子面做的,又黏又甜,孩子们喜欢,往往是灯油没烧完就抢着吃    了。

  “那时候过年,吃的、用的跟现在没法比,可是比现在热闹。现在的人工作太累了,过年只想在家里歇着,嫌串亲戚麻烦。在那时候,串亲戚可是个高兴事儿,没人觉得累。”赫秀云说。

  3 团圆过年是福气

  与赫秀云同龄的老太太多半不识字,赫秀云却能将《洛阳晚报》从头念到尾,因为她“年轻时上过速成识字班”,这说明她是一个革命积极分子。

  1955年,赫秀云加入了共青团,曾多次组织当地的扫盲工作。1956年,她前往郓城县柳子戏剧团工作,上京汇报演出,曾两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其间,她过的是奋发上进的年。

  1962年,她因生孩子回到老家,右腿也因故落下残疾。此番变故会否影响她过年的心情?“没有呀!做人要能想得开,有吃有喝就行,反正在哪儿都是过日子嘛!”在那里,赫秀云依然积极,还当上了妇女主任,平时组织百姓演出柳子戏,引导大家自娱自乐,忙得不亦乐乎。

  1984年,由于丈夫工作调动,赫秀云一家迁至洛阳。此后不久,热情活泼的她被选拔为瀍河回族区杨文办事处四通路居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2000年退休。这期间,她过的是奔波调停的年,专门解决邻里之间错综复杂、鸡毛蒜皮的事儿。

  如今,退休前的“赫主任”变成了退休后的“赫会长”——新区太极拳协会会长,跟拳友们切磋锻炼之余,她仍致力于宣传睦邻友好观念。

  “有人抱怨城里人情薄,邻居之间也不打招呼,关起门过年,冷冷清清的。要我说,那是自个儿太死板,总巴望着别人先跟你攀关系。像我,爱说爱笑,路上碰见了,你不理我,我先理你,一来二去,就成熟人了。”赫秀云说,她老伴儿患糖尿病多年,瘫痪在床,“每次我推他出门,都有人帮。”

  家里有个需要伺候的病人,会令悲观的人失去过年的心情,但在乐观的赫秀云看来,亲人在身旁就是好事儿,“团团圆圆的,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