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历史的狼性征服 作者:胡万宝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李渊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做造反这样的事,他想当的是一个忠义之臣,认为造反是一件丢尽祖宗脸面的事情。如果走了这步棋,他就必须成功,一旦输了,留给历史的只能是千古骂名。
隋朝连年内乱,李渊身边的智囊团一致认为,这是老天给的机会,一定要尽早起义。
但是,有很多问题,李渊认为自己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第一,现在打出造反的旗号,舆论于己不利。
第二,怎样给自己的员工制定待遇标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旁边的东突厥会不会趁机进攻自己?一个隋炀帝就已经够自己对付的了,如果东突厥在此时趁火打劫,夹击之下,自己很危险。
在李渊决定起义前,这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了很多办法,但没有一个合适的。
因为乌纱帽的问题,刘文静心里一直积聚着满腔的不满。李渊迟迟不肯下达起义的命令,刘文静在家呆不住,便找到李渊询问缘由。
对李渊的三个问题,他进行了一番分析,找到了解决办法。
第一,读书人是一杆枪,做其他事他们可能不行,但造舆论是读书人的长项。
第二,李渊没有安身立命之地,刘文静这等寄生的幕僚更无立身之地,大家只能一起造反。
第三,建议李渊和东突厥(瀚海沙漠郡)讲和。
分析突厥上次攻打太原的原因,刘文静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原大战,是突厥人最愿意看见的事,我们打得筋疲力尽之时,正是他们揩油方便之日。”他认为讲和有七成的把握,突厥人观望之后,一定会支持李渊的。
刘文静一直就想造反,现在的形势他很清楚,耗下去自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因为李渊在马邑郡(山西省朔州市)的战败,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实现机会。
李渊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年过半百的人放着清闲安逸的日子不过,谁愿意冒这样的险?看来造反都是被迫的。
刘文静这样的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侯门将宅,一番说辞,便将自己想要的一切“说”到了手边。如果要评选当时高级顾问的代表人物,非刘文静莫属。
李渊回过头来看着刘文静,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治国需用读书人。公元6世纪缺的是什么?李渊在心里默默地念道:人才。
在公元6世纪,拥有人才好比拥有了一台印钞机。李渊现在可以大踏步地进行自己后面的事业了,有钱就是男子汉,而李渊现在不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