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评选请您参加
本报讯 日前,“2010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的30名候选人正式评选产生。
“2010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省广电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联合主办,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承办,省直、省辖市各新闻媒体共同协办。参加评选的候选人是在本年度对三农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讴歌三农工作先进模范,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全省人民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评选活动启动两个多月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邀请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初评会,在各地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最终选出(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书战、王风勤、王成义、卢中民、付正林、叶启营、田志新、申晓玲、付常运、汤丰收、许为钢、江丕荣、孙治强、闫若潜、刘淮、买银胖、孙景红、谷万福、沈天民、宋丰强、张自贤、李庆豪、尚光修、周新礼、贺保禄、高永革、郭仲儒、凌国钧、曹红旗、程丕七等30名同志作为“2010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候选人。现将候选人事迹予以公示,欢迎广大群众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踊跃投票。
编号:01 王书战
推荐单位:济源市委宣传部
王书战,男,55岁,济源市克井镇克井村党支部书记。
1995年,王书战上任后,带领大家通过招商引资和自办企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1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他带领大家用3年时间复耕土地3000余亩,修建高标准农田灌溉渠道近万米,植树1万余棵,硬化道路5000余米。为改善村民生活,村里先后建设了花园小学、文化中心、花园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以及覆盖全村的高标准吃水网络,将一个吃不上水的贫穷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党支部获得济源市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编号:02 王风勤
推荐单位:南阳市委宣传部
王风勤,男,47岁,南阳市新野县畜牧局局长。
他创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五位一体”肉牛产业化新模式,牵头成立了河南光达畜牧集团、新野光达养猪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培育了一个中国肉牛新品系——皮南肉牛,并引进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发展了一大批标准化规模养牛场,带动发展2.6万个养牛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他先后10余次被农业部、省政府、省畜牧局评为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
编号:03 王成义
推荐单位: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王成义,男,51岁,灵宝市寺河乡窝头村农民。
7年来,他将自己的果园交给家人打理,自己义务向村民推广管理生产技术,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村组群众踏上脱贫致富路。他带领全村果农走出了一条苹果品牌化的致富大道,使窝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本人被三门峡市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
编号:04 卢中民
推荐单位:安阳市委宣传部
卢中民,男,47岁,安阳市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他30年来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培训农民10余万人次,带领科技人员建立3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4个千亩示范方、4个百亩攻关田。他在测土配方工作中,通过QQ视频、手机短信、触摸屏查询等多种形式,推广面积达到370万亩,覆盖全县1020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近15万户,累积推广小麦面积1700万亩,玉米900万亩,近5年来为农民增收达7.7亿元。他先后被授予市劳动模范、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号:05 付正林
推荐单位: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付正林,男,46岁,洛阳市神州牡丹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他建成了洛阳最大民营性质的牡丹文化、科技专类观赏园——神州牡丹园。2008年,洛阳牡丹结缘北京奥运会,打造了“奥运牡丹”品牌,使洛阳牡丹成为奥运会国宴用花。他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牡丹生产管理模式,带动周边5000多家农户加入牡丹生产行列,为社会转移劳动力1万多人,洛阳牡丹盆花销售量增加400万盆,牡丹种苗种植户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牡丹反季节盆花加工增加牡丹附加价值4亿元,为牡丹生产户增加5亿元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他连续7年被评为洛阳市旅游工作先进个人。
编号:06 叶启营
推荐单位:驻马店市委宣传部
叶启营,男,45岁,驻马店市正阳县梅营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研究员。
1993年,他创办了正阳县梅营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把红薯育种作为主要科研目标。目前他在全国共建立红薯万亩示范基地2个,千亩示范基地100个,科技示范户6000多户,推广种植面积达800万亩以上,实现社会效益200多亿元。他先后获得“河南省十大种植状元”、“河南省农民致富能手”、“河南省优秀农技协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编号:07 田志新
推荐单位:濮阳市委宣传部
田志新,男,33岁,濮阳市西辛庄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和在机关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养牛创业。他夜以继日苦干4年,至今牛场奶牛数量由18头增加到156头,新上了瑞典全自动挤奶设备,奶牛场建起了秸秆青贮池和沼气池,生态养牛模式已具雏形。他和新乡伊利中转站合作销售原料奶,与德国诺丁林种畜基因产品公司合作建设中德示范牧场。他还成立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服务。
编号:08 申晓玲
推荐单位:焦作市委宣传部
申晓玲,女,54岁,焦作市沁阳市山路平学校小学高级老师。
1976年,申晓玲高中毕业后,在偏远山区当上了民办教师。1987年,小学合并,她到离家2.5公里外的小学任教。从此,几十年如一日,除做好教学工作,她还徒步5公里山路接送学生,为学生做饭。2009年,学校再次合并,50多岁的她仍然包班教学。她孝敬公婆,乐于助人,被群众称为忠孝两全的好教师。为此,她被评为“沁阳建市20周年感动沁阳十大新闻人物”和河南省师德标兵。
编号:09 付常运
推荐单位:驻马店市委宣传部
付常运,男,43岁,驻马店市汝南县古塔街道办事处宋庄社区村党支部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宋庄村发展蔬菜大棚1600余座,每座收入都在3万~5万元,并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大棚6000余座,村收入每年都在5000万元左右。全村累计增收达10亿元,成为豫南最大的温棚蔬菜专业村。他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棚支书”,先后获得省劳动模范、省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编号:10 汤丰收
推荐单位:河南省农科院
汤丰收,男,50岁,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长期从事花生研究,至今已育成各类花生品种24个,其中早熟品种的生育期已由130天以上缩短至100天~120天,推动了花生由一年一熟向麦油一年两熟种植制度的转变。其高油品种的含油量达55%以上,育种技术已走在全国前列。累计推广花生新品种2000多万亩,使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及河南省重大攻关等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星火奖二等奖5项。
编号:11 许为钢
推荐单位:河南省农科院
许为钢,男,52岁,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积极探索小麦品种产量潜力遗传改良的新途径——高光效转基因育种,利用基因枪法获得的转基因高光效小麦材料,其光合特性和产量水平较普通小麦均显著提高。通过小麦遗传改良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亩产达到725.2公斤,创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新纪录。他先后主持育成了郑麦9023、郑麦8998等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连续6年收获面积位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年最大生产应用面积为2980万亩,累计收获面积达2.18亿亩,增产48.66亿公斤。他先后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编号:12 江丕荣
推荐单位:安阳市委宣传部
江丕荣,男,49岁,安阳市汤阴县韩庄乡工官屯村村支书。
他带领党员干部推广种植金针菇,如今,工官屯村已拥有食用菌公司12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年销售收入达万元,人均收入达78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兴村”示范基地。他本人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编号:13 孙治强
推荐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孙治强,男,54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他是河南省蔬菜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在20余个县市区开展设施园艺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协助建立了10余个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每年下乡指导和进行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在孙治强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扶沟县成为豫东地区温棚蔬菜的一面旗帜;平舆县成为驻马店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县,蔬菜生产达到1.5万公顷;新野县蔬菜种植面积居河南南部地区第一位,面积达2万公顷。30多年来,孙治强在全省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达20万公顷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河南省群众最喜爱的杰出农业科技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
编号:14 闫若潜
推荐单位:河南省畜牧局
闫若潜,男,39岁,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技术研究室主任。
10多年来,他创新研究了30多项动物疫病病原学PCR快速检测新方法,并在全省动物疫病防控系统推广,解决了我国多数动物疫病病原缺乏快速诊断方法的难题,使我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诊断水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推广应用5年来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他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猪病红细胞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推广应用5年来共创造经济效益123.6亿元。他先后荣获河南省畜牧局2006年度、200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以及河南省2008年度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编号:15 刘淮
推荐单位:信阳市委宣传部
刘淮,男,41岁,信阳市淮滨县城关镇前楼社区党支部书记。
他用3年时间,将被称为“淮滨农村凹地”的落后村建成为一个村民安居乐业的乐园。他还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在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6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现在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全村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县首位。刘淮先后获得“河南省乡土人才”、“河南省十大魅力人物”、“和谐河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号:16 买银胖
推荐单位:焦作市委宣传部
买银胖,男,41岁,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买银胖为帮助农民致富,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出黄河滩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建立的10多个合作分社,辐射带动了140多个村庄20多万农民从事肉牛养殖业,累计增收2000多万元。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拿出100多万元打井、修路、照顾老人、救济贫困户和大学生。买银胖这位“焦作市劳动模范”、 “省级农民致富能手”,把为老百姓提供放心牛肉当做目标,在肉牛产业化养殖的道路上开拓出了一条服务三农、企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编号:17孙景红
推荐单位:新乡市委宣传部
孙景红,男,59岁,新乡市恼里镇碱场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新农村建设,他多次组织群众到外地学习,又聘请规划部门规划设计,还让自己经过18年艰苦创业成立的企业拿出3000余万元作为新村建设启动资金,房子建好后每套以低于成本价1万元的价格向村民出售。目前,全村已签建房协议200多户,投资3200万元,已建成连体别墅160套、商住楼59套,在建连体别墅100套。孙景红为集体、为新村累计捐资6000余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碱场新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他本人也获得新乡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省级“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编号:18谷万福
推荐单位: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谷万福,男,74岁,平顶山市鲁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
30多年来,他潜心农业技术研究和新科技的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引进了美国西芹、四川青笋等155个蔬菜优良品种。张良镇种植寒蒜、美国西芹、青笋近2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蒜苗、芹菜生产基地,产值近亿元。他培育了5个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了40多项生产技术,完成了28个科研项目。同时,他还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撰写了《张良姜高产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专著。据统计,每年他的科研成果所转化的经济价值达8000多万元。他点土成金,26次荣获市县引进高产稳产优良品种一、二、三等奖,2次获科技攻关奖,被省科协、财政厅命名为“科技惠农带头人”。
编号:19沈天民
推荐单位:开封市委宣传部
沈天民,男,64岁,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40多年一直坚持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主持及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及省内专攻课题30余个。由他培育成功,有中国超级小麦之称的“豫麦66”、“兰考矮早八”等新品种,连续创造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品种2000年~2008年累计在黄淮麦区推广4200万亩,增产小麦31.5亿公斤,使小麦亩产量突破735公斤,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他是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誉为小麦育种领域的“袁隆平”。
编号:20 宋丰强
推荐单位:郑州市委宣传部
宋丰强,男,47岁,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
2002年,宋丰强创办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采取“统租返包”的办法,实行“五统一”的新型运作模式,形成了“公司品牌拓展市场,农民精心搞生产”的双赢模式。目前,该集团新品种推广面积达5万亩,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1.5万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人,带动农户1.5万余户。从丰乐园大酒店到绿色中原现代农业示范园,他走出了一条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创新之路。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8年时间投入逾亿元绿化邙山,他也因此获得“第三届中国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
编号:21 张自贤
推荐单位: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张自贤,男,61岁,平顶山舞钢市尹集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他带领村民治理荒山3500多亩,栽种林木近20万棵,拓宽整修道路16.3公里,同时可置换出耕地1000余亩,年新增效益100多万元。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建起农家饭店26家,山野菜专营户12家,山鸡养殖专业户16家,全村有项目农户达到70%以上,人均年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5500元,使村民走上小康之路。他带领全村干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修水泥路6000余米。
2007年~2009年,他被评为舞钢市优秀党支部书记,2009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
编号:22 李庆豪
推荐单位: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李庆豪,男,53岁,平顶山市农业局局长。
4年来,他创新管理思路,使平顶山市农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要求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他先后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使全市每年流转耕地面积达10万亩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62.55万亩,并建立千亩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9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6家,全市粮食总产连续5年年增产1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实现3位数增长。
2008年、2009年,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编号:23 尚光修
推荐单位:河南省林业厅
尚光修,男,49岁,河南省宏达木业有限公司。
1995年,尚光修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创建了黄河滩区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尚光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在原阳县、南阳市建立了11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带动植树造林32.56万亩,惠及农户13320户,每年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5.3亿元。他带领企业研发了太阳能灭虫器,先后在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物理灭虫新技术,辐射面积400余万亩,为农民增产增收28.8亿元,减少农药、人工开支4.2亿元。尚光修还热心公益事业,累计为支持光彩事业投入130余万元。
编号:24 周新礼
推荐单位: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周新礼,男,66岁,信阳市潢川县爱国村党支部书记。
1998年,他个人垫资引导村里开办了集体沙场,第一年就为全村实现利润21万元。爱国村先后办起了饼干厂、环保砖厂等20多家村办企业。2009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万元。他发动村民集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可入住千户的康居示范村和全省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累计发放互助贷款1200多万元,又率先启动全县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工作,让全村3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了新农保,领到了养老金。他本人因此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编号:25 贺保禄
推荐单位:新乡市委宣传部
贺保禄,男,41岁,河南省太平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4年,贺保禄走上养猪之路,经过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打造出一个技术领先国内的种猪基地。他建立的3个种猪繁育基地占地260亩,存栏母猪2600头,年出栏种猪1.8万头、二元母猪1.6万头。贺保禄经常为村民传授技术,还聘请专家免费向群众传授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已有1.3万多名农民掌握了养猪技术,发展养殖户1530家,为农户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
编号:26 高永革
推荐单位:河南省畜牧局
高永革,男,49岁,河南省饲草饲料站站长。
自2000年以来,高永革主持及参与完成了8个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优质牧草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秸秆养畜、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发展秸草加工企业20余家,秸草加工能力达70万吨,直接增加种植户收入100亿元,增加养殖户收入1240亿元,节约粮食3060万吨;大力推广“牧——沼——菌——肥——草”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我省畜牧业发展和农牧业良性循环。2006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农业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家重中之重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先进工作者”等。
编号:27 郭仲儒
推荐单位: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郭仲儒,男,48岁,三门峡市陕县农广校校长。
自1989年起,他开始从全国各地购买、收集农业科教片,建起了三门峡地区最大的农业科教片影库,免费向全县农民开放。他共制作各类纪录片、科教片10余部,有的被农业部录用并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在2003年下半年,他开始了农民工培训输出工作,共培训安置农民工3000余人。在开展农民工培训输送过程中,他多方筹集资金办起了陕县农广校,如今已有6届学生毕业,其中很多人被跨国公司录用。他先后获得三门峡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号:28 凌国钧
推荐单位:周口市委宣传部
凌国钧,男,46岁,西华县惠群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事苗木培育种植研究工作以来,他创新的林蔬间作套种法使苗木年亩产收入由2500元增加到7000元。2008年,由他组织成立西华县惠群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入股1316户,当地80%的苗木通过合作社销往新疆、甘肃、湖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至今,各种林木产值累计达35亿元。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林果育苗面积达2.7万亩,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多年来,他还先后帮助15名特困生完成了大学学业,为社会捐款捐物达226万元。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编号:29 曹红旗
推荐单位:焦作市委宣传部
曹红旗,男,41岁,河南省老师傅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曹红旗成立“老师傅”公司。5年时间,曹红旗就把公司发展成沁阳最大的驴肉生产加工企业,累计饲养、加工毛驴60万头,安置从业人员2000多人。2008年,他又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大规模、标准化的饲养小区,建起了中原最大的“驴老大”万头毛驴绿色养殖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累计使农户增收上千万元。2009年,他建起了全省最大的毛驴交易市场,带动全市及周边农民新增养殖户3000多户,养殖肉牛、毛驴50万头。他还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捐资助学,修建道路。
编号:30 程丕七
推荐单位:商丘市委宣传部
程丕七,男,48岁,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9年4月,程丕七回乡筹建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并拿出600多万元扶持村民种植蘑菇。在他的带领下,夏邑县已建起1.2万个双孢菇标准棚,年产双孢菇7.5万吨,产值10亿多元,赢得“全国小蘑菇生产示范县”称号。在他的带动下,豫、鲁、苏、皖4省周边16个县市6万多农户种植双孢菇,形成一个拥有菇棚2.5万座、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菇农户均年增收4万多元,累计创造社会价值超200亿元,且规模、产量、效益居全国第一。他本人也获得“全国百佳经纪人”、“河南省优秀企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