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年的经济数据出台了,大家最为关心的CPI数据是3.3%。这个数据既不让人揪心,也不让人宽心。它一方面表示,尽管在去年年底物价猛涨(CPI在11月高达5.1%),但是,由于年初时仅1.5%,拉平了全年的增幅;另一方面,从去年10月以来迅猛抬高的势头来看,2011年的控制物价是一场攻坚战。
问题在于:这场攻坚战该如何打?
按照“政府应是全能的”的逻辑,降低物价,应该由政府来完成,政府应紧缩银根,应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应进行价格管制,应提升日常生活品的储备量,以便供大于求时“限闸”,供小于求时“开闸”。按照这样的逻辑,这场攻坚战只有政府是战士,我等一介草民是观战者,若战败,便是受害者,若战胜便是受益者。
按照“市场是全能的”的逻辑,供大于求物价就下降,供小于求物价就上涨。由于资本天生的趋利性,会使供求关系在波动中达到均衡,物价上涨和下降的最终趋势,都是回归到真实的价值中心。因此,政府应该是“无为”的,消费者应该是冷静的,供应者应该是理性的。按照这样的逻辑,2011年物价这场攻坚战打或不打,都仅仅是对最终结果的催生或放任而已,而不会使结果迥异。
显然,当今的中国社会,尽管市场经济已经“试验”近20年,但是,很多人仍是命令经济(这是计划经济的规范说法,可以理解为政府命令的经济)的思维方式。
科学地讲,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也无法是全能的,有限政府与市场真空都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物价的上涨,政府全力要做的是,渐次调整好货币供求结构,防止快速失衡。
像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突然间将很多合乎规定、列入计划的信贷项目“枪毙”掉,看起来很有决心和作为,但是,它正像以前突然天量放贷一样,都属于对经济这个“有机动物”的“激变”。正如发烧时把你放到冰窖里,发抖时把你放到热锅里一样,造成的后患就是整个社会“打摆子”。政府要做的是依据法律打击囤积居奇和加强储备以对抗囤积居奇。物价是市场的中枢神经,自我反射与自我平衡是其本能,政府的干预,将会使市场失去常态。
另外,以纯学术的眼光看物价的上涨与下降,它理应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市场的主体是多元和弥散的,是由不计其数的供应者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的。因此,这场攻坚战供应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旁观。供应者的趋利偏好和消费者的买涨不买落的偏好都应收敛。否则,就像股票的买卖双方一样,到头来都伤了自己。
最终结论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携手才能打好这场攻坚战。
(作者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