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网络上公布的一份“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称,在1999年~2010年各类富豪榜的“亿万富豪”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造就了149位“亿万富豪”。这一消息持续引起网民热议,甚至有不少网民误将“产生‘富豪’多少作为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
名校“造富”,猛一看,像是倡导“知识创造财富”。中国出现富豪,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名校或知识直接促成的。社会财富迅速向一部分人集中,需要诸多机缘巧合,仅有名校出身或知识,并不能必然造就“亿万富豪”。
硬把“富豪”与名校相连,其中并非没有“水分”。据报道,截至2009年年末,国内个人资产上亿元的人数达5.5万。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先从名校毕业后成“富豪”的?有多少人是先成“富豪”后到名校镀金的?有多少是名校与“富豪”两厢情愿授予学位的?实在不好说。
更为重要的是,名校的社会价值,不在“造富”而在创新。因此,渲染名校“造富”,甚至还排出一个“名校造富榜”,实际上是误导舆论。
作为名校,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造富”,而是其学术贡献与国家投入是否成正比,社会期望与国际影响力是否成正比。衡量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造就了多少“富豪”,而是培养了多少学术精英、多少学科大家以及科研成果对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说得再具体点,中国高校如果真要排个榜比比高下,应该把能够诞生多少个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作为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