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凤桥又名员外桥,坐落于洛龙区丰李镇丰李村西南部一条小河沟上。时至今日,这座老桥仍是当地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从外观上看,该桥为东西走向单孔石桥,高约3米、宽约6米、长约11米,桥身通体由青石垒砌而成(如图)。桥面上铺就青石板,两侧设有石护栏及方形望柱。栏板素面,望柱顶部刻饰石狮、石鼓。拱下河沟已干涸,拱券上方雕有龙形吸水兽,南侧龙头已损毁,北侧龙尾也已残缺,从龙尾所保留部分可见该石雕雕工精湛。
南侧桥拱上方凿刻有一方形匾额,根据石桥匾额上的文字记载,现存的集凤桥应为一名叫李绍銮的人于中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所捐建。然而,当地村民坚称,该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建桥人为该村富绅李东芝,现存的石桥是后来修缮的。
据丰李村83岁的李元发老人介绍,集凤桥所横跨的小河沟,原为该村南寨门外的护城河。古时丰李村又名神林村,南依樱山,北面洛河。由于匪患严重,村民不堪其扰,为防匪患,村民们在该村东、北、西三面高筑寨墙,并凿修寨壕。为方便该村西南部村民出行,在西寨门南侧紧依樱山之处留一便门,名曰“南寨门”。后来,匪患铲除,寨墙毁废,先前用来御匪的寨壕,成了村民们出行的障碍,于是李东芝出资建桥,以便乡邻通行。乡邻感其义举,称此桥为员外桥。
捐建石桥的李东芝,起初以做麻绳为生,后又转做煤油生意,其业务很快遍及洛阳及洛阳周边地区,并不断向西安、武汉等地延伸,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贾乡绅。
集凤桥到底何人所建我们不得而知,但据《李氏族谱》记载,李东芝、李绍銮二人均为晚唐名相李德裕的后人。“俺们村里人的先祖都是李德裕,听说唐朝那会儿还做过宰相呢!”李元发兴奋地说。
■延伸阅读
李德裕(公元787—公元849年),字文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贬为浙西观察使。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再度拜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卒。李德裕两度为相,大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共计7年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