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6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武全才”耍狮舞
耳熟能详“大里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⑤
“文武全才”耍狮舞
耳熟能详“大里王”
记者 陈小伟 张亚武 实习生 杨硕/文 记者 张晓理/图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后对当时狮舞情景的生动描绘。

  洛阳狮舞诞生于北魏时期,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狮舞,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的大幕开开合合,如今,洛阳市有500多支舞狮队和4000多名舞狮艺人。其中百姓们最为耳熟能详的要数白马寺镇大里王村的“大里王狮舞社”,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

  2010年6月,大里王狮舞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狮

  追求逼真 活灵活现

  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派狮舞,洒脱中显得稳重,大方中不乏细腻。

  表演狮舞时,一人在前“顶狮头”,一人在后“拱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狮皮”,下身穿同色裤子和金爪蹄靴,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紧凑的外形既具仿真性又便于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一般为两只或多只“狮子”一起上场,偶尔也可独只表演。斗狮人“回回”多会武术或具有戏曲武生功夫,作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通过“走蝎子尾儿”(身子倒立,双手撑地并行走)、“吊毛”、“扑虎”等特技逗引狮子。

  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王铁娃老人是大里王狮舞的第十三代传承人,9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叔叔们学习表演,他的舞狮技艺也在村内颇有名气。在谈到大里王狮舞社与其他狮舞社相比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时,他说道:“俺们耍的狮子一定要讲究‘真’,人穿上狮子皮后绝对不能露‘骨’(表演者),首先要像狮子才能耍好狮子!”

  表演

  “文武双全” 惊险连连

  洛阳狮舞分为两大类,即“文狮”和“武狮”。按照民间艺人的说法, “文狮”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两种,都有一定套路。斗狮人与“狮子”配合默契,无论亮相、造型还是场面调度,均给人以美感。有时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的动作,如“狮子下娃”等。“武狮”表演难度更高,摞板凳、上老杆、荡秋千、爬梯子、上天桥等项目,均是艺人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的高难度表演。

  大里王狮舞从表演项目上讲,没有明显的分界,它“文”中显“武”,“武”中透“文”,先耍地摊,再上高空,文武双全。

  要说这大里王狮舞中最为惊险的部分,非“雄狮上老杆”莫属。在地上直立一十几米高的木杆,四周用粗绳固定,顶部绑有椅子或板凳。“回回”和“狮子”顺绳子走上去,在椅子或板凳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据大里王舞狮的表演者、现今46岁的王新平介绍,过去艺人们上“老杆”都是手脚并用,爬着上,但是这样不够惊险,所以就开始改为走着上,仅用脚踩着绳子往上走。“刚开始还好走,但到了高处,尤其是绳子的最后三米,陡得很,每次都只能迈出几厘米,对平衡力有很高的要求!”王新平说。

  但是,大里王的艺人们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狮子成功爬上“老杆”的戏码,而是在登爬过程中故意增加“险情”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狮子”猛然向下一坠或者佯装滑倒都让台下的观众跟着倒吸一口冷气,个个仰着脖子张着嘴,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这扣人心弦的表演。

  练功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追逐、翻滚、卧地、登高,有时甚至需要拿着兵器模型耍上一耍,因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所以耍狮子需要一系列“硬功夫”。

  在大里王村,几乎所有的男性都会耍狮子,大多数都是从七八岁就开始练习简单的武术动作。每当外出表演前,村民们就开始聚在一起进行平地练习。王新平说,因为是两个人耍一只狮子,所以十分讲究配合,需要勤练,胳膊和腿被桌边儿擦破皮碰流血都是家常便饭。

  1950年的那次经历,至今仍让王铁娃老人记忆犹新。当时的他作为一名“回回”,为了能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惊险刺激的表演,便开始勤加练习“耍吊子”这一绝活。“耍吊子”属于高空表演的一种,它要求表演者脚勾横杆,身体向下呈倒立式,展现艺人高超的技艺。可在一次排练中,王铁娃的脚却没有勾住,直接从高空摔向了地面,碰巧砸到了下面保护人的身上。“当时就把人家的胳膊给砸断了,我倒没有受伤,很侥幸!”王铁娃老人说道。

  传承

  创新才能出“奇招”

  大里王村村民世代保持着年节、祭祖等特殊日子舞“狮子”的传统,并不断进行狮舞形式、内容以及技巧的探索和创新。

  1975年,杂技团中开始流行狮子滚球这一表演技法,大里王的村民们看后深受启发,就创新出“狮子蹬球”这一表演招式,其后又将这种表演演变到了跷跷板上,增加了难度和趣味性。过去的桌子大多为方桌,“狮子”在上面表演时不易伸展,会影响表演效果,为了使狮舞更加惟妙惟肖,大里王的村民们便将方桌加长改造为适宜表演的形状。

  几经创新、因地制宜的“狮子穿越连环架”、“狮子跳条几”、“雄狮钻火圈”、“群狮舞高凳”、“狮子跳方桌”等内容曾多次被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报道,其中“双狮盘圈椅”的演出照更是登上了《中国青年》杂志的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周边许多地方的民间狮舞队以及北京、湖北、山西等地的专业表演团队都曾到大里王村学习交流。

    荣誉

  “河洛一绝” 舞向全国  

  1957年2月,大里王狮舞分别参加了洛阳地区和河南省民间艺术调演,均获得一等奖;同年3月,大里王狮舞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王铁娃、王铁柱、王周娃等主要演员。

  1960年,王铁娃光荣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观看了大里王狮舞,而后大里王狮舞作为洛阳狮舞的代表,相继为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以及朝鲜、瑞典、德国、日本、罗马尼亚、柬埔寨等国领导人表演。

  1991年,大里王狮舞应邀参加中国广州商品交易会开幕庆典,当时南北狮舞对擂演出,大里王狮舞在演出高潮时,将观看“南狮”的大部分观众吸引过来,引起轰动。

  2003年10月,大里王狮舞在参加洛阳民间艺术赛事活动中,荣获“河洛狮王”称号。

  当谈及大里王狮舞所获得的这些荣誉时,王铁娃老人笑着说:“耍狮子是全村人的事,能获奖整个村里的人都高兴,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