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来自新安县五头镇焦沟村的一名小伙儿;他的QQ头像是一颗红心,上面写着“LOVE
CHINA(爱中国)”;他是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的一名中国士兵,和战友们日夜坚守在有“死亡地带”之称的黎以边界……
他叫焦五龙,是一名出生于1984年的80后,已代表中国四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快过年了,他最牵挂的是家中还未见过面的女儿,最大的新年心愿是让洛阳牡丹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四赴中东“火药桶”维和
黎巴嫩,地中海东岸国家,北接叙利亚,南临以色列。由于黎以数十年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这里便成了全球战事最为频繁的区域,有中东“火药桶”之称。
本月中旬,黎巴嫩国内局势陡然紧张。
在中国第七批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275名官兵当中,26岁的焦五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因为,这是他第四次来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
2001年,焦五龙带着年少的梦应征入伍。2007年年初,他所在部队的成都军区要选拔一批士兵,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单兵列队、战术、体能、反偷袭、擒拿格斗、扫雷排爆、战场急救、英语、礼仪等数十项残酷训练,他通过最终考核,踏上了维和之路。至今,他共参加了中国第二、第三、第五和第七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获得4枚联合国维和勋章。
在那里,“平安”二字值千金
驱车出贝鲁特向南,左侧是秀丽的高山,右侧是澎湃的地中海……穿过一片插着“小心地雷”警示牌的区域,就到达了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工兵营的营地。
中国官兵日常承担的主要是扫雷排爆、工程维护、医疗救援等工作。
多年的战事,让冲突各方在黎南部地区布设了大量地雷,没有雷区图,甚至连布设地雷的人都记不清确切位置。加上当地气候潮湿,大批地雷被植物掩盖,更增加了排雷的难度。据统计,2006年以来,黎南部地区有近300人触雷伤亡。
就在这条“死亡地带”上,焦五龙和战友们每天都在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头戴面罩、身穿防护服,在烈日下弯着腰,用探雷器来回探测,每次只能前进几厘米。
焦五龙说,一些激进组织和反对党派经常扬言要袭击维和部队,而作为一名维和人员,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必须上报联合国驻黎司令部,得到允许后才能鸣枪示警。
他是联黎部队里的“温度调节器”
在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简称“联黎部队”)里,焦五龙有个外号叫“温度调节器”。
黎巴嫩属于典型的热带地中海气侯,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气温常在40℃以上。
去年6月16日,第四次执行维和任务的焦五龙,抵达黎巴嫩时正直酷暑。会修空调的他,整日顶着烈日奔波在各营区之间,10天检修、调试了100多台空调。
等到各营区的空调都能正常运转时,焦五龙整整瘦了10斤。从此,他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联黎部队里的“温度调节器”。
教汉语,说牡丹,“中国焦”有很多当地朋友
在中国工兵营的营地北面不远,有个叫辛尼亚的村庄,是中国维和部队与黎巴嫩当地民众的“军民共建点”。默罕默德、马龙、阿友普……在辛尼亚村,焦五龙有很多好朋友。
2007年,焦五龙第一次到黎巴嫩。当时,他只会说英语,当地老百姓只会说阿拉伯语。于是,焦五龙就抽空跟村里人学阿拉伯语,“学费”就是教当地人学汉语。
现在,辛尼亚村的许多村民都会说“您好”、“谢谢”、“再见”和“你吃饭了吗”。
焦五龙时常摊开地图,给当地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洛阳。“他们看后经常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我们中国很大,而黎巴嫩的国土面积仅有1.04万平方公里。”焦五龙自豪地说,“我还给他们讲牡丹花的故事。我告诉他们,在中国,洛阳就是牡丹的故乡!”
新年许愿:和平,幸福,让洛阳牡丹开遍世界
去年6月16日,告别新婚刚4个月的妻子,焦五龙第四次赴黎巴嫩。去年11月3日女儿出生至今,焦五龙还没有与她见过面。
“真想亲手抱抱她、亲亲她……”每当兵营夜深人静的时候,焦五龙就会偷偷拿出胸口衣袋里那张女儿的照片,凑得很近,轻轻抚摸着。
快过年了,焦五龙说兵营里这两天也开始张罗起来了。“我的新年愿望,头一个就是黎巴嫩能早日和平,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有我的女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家人都平安。”焦五龙在电话那头动情地说,“也希望洛阳能发展得更好,让象征幸福的洛阳牡丹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链接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
为维护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78年3月15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成立。2006年3月,这支部队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军人的身影。2006年以来,中国已向黎巴嫩派出7批维和官兵,约1860人次。中国维和官兵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圆满完成了联黎部队司令部交给的各项任务,赢得了联黎部队司令部、黎巴嫩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