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粗暴地侵犯孩子的成长空间,会让孩子内心筑起防范的壁垒。
一位爸爸和他的女儿涵子一前一后来到我面前,涵子的神情很冷漠——我知道她是被爸爸“绑架”来的。
涵子的父亲一落座,就急急地说:“老师,涵子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很明显,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原因好吗?”
趁孩子去卫生间,她爸爸又拿出两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偷偷地塞给我:“这是关于孩子的性格分析和学习成绩分析,老师您看,怎么解决合适?这孩子天天晚上学到很晚,还算努力,但爱发短信,您帮我说说她。”
“那您每天晚上‘守护'着女儿,一直等到她睡觉?”
“呵呵,养成习惯了,不然心里不踏实……”
涵子却冷冷地背对着父亲:“老师,我不想让我爸听到咱俩的谈话……”
我带着孩子进了另一个房间。关门的时候,我看到父亲郁闷地点起一支烟……
涵子对我敞开了心扉:“老师,您千万别相信我爸。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像我爸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他根本不了解我!”
谈话中,涵子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我的事情我知道怎么解决,根本不需要他操心。成绩暂时后退,其中原因我心里明白,我能调节。可我爸絮絮叨叨在旁边从早到晚盯着,烦死我了!”
当涵子跟我提到自己的成绩下滑原因时,这个女孩子表现得很平静,说得很中肯。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强化薄弱学科,如何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等,涵子都有具体打算,所述条理也很清楚——这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孩子。
更多的时间里,我主要是倾听,偶尔提示她:爸爸虽絮叨,可这是父母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对她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安排,我则给她一些肯定、鼓励和支持。我们的沟通很愉快。
临走的时候,涵子说:“老师,跟你说完这些,我现在心里平静了很多。”
爸爸留在后面,殷切地问我:“老师,我该做些什么?您能不能告诉我具体的易操作、见效快的办法。”
我的回答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您能早些睡觉,不必陪孩子到深夜,更不要偷偷地从门缝里看孩子是否发短信。”我还提出,请他和孩子做一次深入的交流,并提示他:“您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自制力的,她并不是一味需要大人的看护。您还试着要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退一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她的感受。”
涵子爸爸似乎不能接受:“我其实最近已经做到了,在家里已经很忍让,对孩子已经很民主、很平等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教育她要怎么样端正学习态度,时间应该怎么安排……可她好像总是不满意,还是跟我很疏远,对我总是处在对立的状态。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明白她为什么还是这样?”
我劝他别急,给自己也给孩子一段反思的时间——往往在平静之后,会有新的感受出来。第二天,涵子爸爸就给我打电话,急急地说:“今天早晨,我发现她对我的表情还是很冷漠。”“
没有一点转变吗?”我问他。
“要说转变……”涵子爸爸想了想,“对了,孩子昨天晚上12点才睡,比平时晚多了。平时她……”
“请等一下!”我追问,“你怎么知道她12点睡的?”
“她不睡,我也睡不着。虽然您说我应当早点睡,可我做不到!”
“睡不着你就起来继续看着她?”“我就坐在客厅里,看着她的房间啥时候熄灯,什么也没说。”
爸爸对自己的“进步”似乎很满意。
“早晨,孩子吃饭、准备上学的时候,你就在她旁边,一直盯着她?”
“是啊,怕她迟到了,怕她吃少了。这些我已经习惯了。”涵子父亲不以为意。华君武老先生不谢世的话,我真想把这些提供给他老人家作为漫画素材。我真切地感觉到涵子说“烦死了”的心情。别说孩子,谁都消受不了这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