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对成人的感情非常敏感。对于冷硬风格的教育方式,他们大多抱着抵触的态度。如果以为他们会看到坚硬的外表后面藏着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善良动机,那往往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我发现,很多孩子消极、反叛的程度与父母缺少柔情、强势要求的程度呈正比。
改革开放后,1977年考入大学的学生多数学业非常优秀,尤其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当年和我同班的大姐莹洁就是其中之一。恢复高考后,已是两岁孩子妈妈的莹洁走进考场,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大学。
莹洁是“文革”前的老高三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中学时的一次数学考试,满分是100分,莹洁竟然考了103分——她用其他同学都不曾听说过的繁方程解对了最后一道难题,得到了奖励加分。在大学里,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莹洁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
大姐的家庭和美,人人羡慕。丈夫在大学期间就是高材生,在政府部门工作,对妻女温存有耐心。记得我们第一次看到莹洁的女儿小莹莹,是在新年联欢晚会上。3岁多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满教室又唱又跳。 大学毕业后,大家各自有了家庭和事业,彼此来往少了,但莹洁的女儿小莹莹的聪明伶俐留在大家脑子里的印象依然深刻。
很多年以后,我们有了闲暇,可以聚在一起了。提起孩子的学业时,莹洁却顾左右而言他,有意回避。
知情的同学悄悄阻止还想深问的人:“大姐的孩子,书念得不好,高考考得不理想,大姐觉得丢人,不愿提。”
后来,我们知道莹莹去美国了。再后来,听说她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且工作得很好,莹洁这才告诉我们曾经的事情。
莹莹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被老师和家长瞩目的小明星,表演、主持,那是当之无愧的“头牌角色”。
但妈妈的心气儿高着呢,无论孩子表现怎样好,妈妈都觉得是应当的,因此夸奖少而批评多,批评又常常是简单粗硬的。尤其是莹莹练琴的时候,妈妈的喊声和训斥声几乎盖过了练习曲。对孩子来说,很不幸,妈妈的乐感好,在厨房里做着饭就能听到孩子弹错了音,随后进房间,巴掌就拍了上去。孩子看着怒不可遏的妈妈,颤抖着小手,小心摁着琴键,结果又出错……
孩子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妈妈满意,她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所以才会让妈妈失望、不满。
正赶上幼儿园统计上小学的适龄人数,习惯于在老师面前积极表现的莹莹没听准老师所说的年龄数和出生日期,就把小手举了起来。粗心的幼儿园没有认真核对孩子的真实年龄,就把根本没够学龄标准的莹莹提前列入了退园孩子的名单里。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孩子错不了,就势将孩子提前送进了小学。
小学的老师对这个不够年龄的孩子的能力和家庭背景充满了怀疑和猜忌。老师偶然间的一次对话,让小莹莹听了个正着。习惯于被老师肯定的孩子一下子如同掉入冰窟,回家不敢和妈妈多说,以为是自己不好,才遭到老师的小声议论。
可怜的孩子从此变得畏缩、自卑,在所有的活动中,她不再像在幼儿园期间那么活跃;学习也专心不起来,总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总害怕自己会出错。随后,成绩也总是落在后面——曾经聪明伶俐、快乐活泼的小莹莹变了。
30年过去了,莹莹已在异国站稳了脚跟。妈妈在家偶然收拾照片时,看到了莹莹上幼儿园和上学时的照片。
莹洁说:“我突然发现,幼儿园时,孩子的表情那么阳光明媚、纯真快乐;而上学时的表情完全不同,脸上没有笑……我完全忘记了,莹莹原来可以那么欢快!”说这话时,莹洁的眼圈开始发红。
可当时,要强的妈妈实在不能接受女儿学习成绩落后的事实——“我女儿绝不应当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