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
500多年前,明正德1506年冬,紫禁城外,一名30多岁的官员被推出来,扔到地上,要施行廷杖,这是朱元璋发明的刑罚,专门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官员。打了40多下后,这人奄奄一息,被扔进了锦衣卫大牢。也是他的运气好,没死,还出来了。15年后,他挽救了大明的命运,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阳明。在他不长的一生中,充满了传奇。
他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母亲怀他14个月时,梦到仙人送来娃娃才分娩,爷爷王伦为他取名王云。这个孩子看着很可爱,可直到5岁还不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一天,一个和尚摸着王云的头说:“多好的孩子呀,可惜被点破了!”王伦一听,心中似有所悟,马上将王云的名字改为王守仁。《论语》中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样改名,他是希望自己的孙子用仁守住自己的智慧。有趣的是,改名后不久,这孩子就开始说话了。他听爷爷读书,爷爷读一句他就能接出下一句,爷爷越发相信这是个天才。
王守仁10岁时,父亲王华中了状元,到北京做官。第二年,王伦带孙子也去北京。走到金山寺时,朋友邀王伦月下做诗,王守仁也做了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惊叹不已。到北京后,父亲王华开始给他找先生,让他上学,可是他很顽皮,有层出不穷的怪想法。有一次,他问先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人生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时他才12岁。
小时候的王守仁喜欢恶作剧,喜欢打闹,可是,后来他真的成了圣贤。成年后,他回忆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意思是说,爱玩、害怕拘束是人的天性,像树木一样,自然发展才能枝繁叶茂。
15岁时,王守仁突然离家,一个月后才回来。原来,他去考察边防要塞了。那时边境战争不断,王守仁的理想是做圣贤,他觉得圣人应该保境安民,于是就只身考察去了。回来后,他开始研读兵书,用瓜子、花生排兵布阵,十分痴迷。16岁时,王守仁听说湖广等地有流民暴动,想到先前考察所得,就要给皇帝出谋划策,父亲王华没有答应。
17岁时,王守仁要去南昌娶亲。举行婚礼时,他却不见了,直到第二天才悠然自得地回来。原来,他到道观里与老道士聊天,两人十分投机,说了一整夜,就把婚礼这事儿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