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老舍:最好听的地名儿是洛阳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老舍:最好听的地名儿是洛阳
□记者 孟国庆
  今年是老舍诞辰112周年。1899年2月3日,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父母给他取名为“庆春”(老舍本名舒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这位诞生于春天的文学巨匠,曾经在洛阳留下他的足迹。

  我们翻看档案发现:因为洛阳在民国时期的特殊地位,当时多位广为人知的文化名人都曾到过洛阳,其中包括鲁迅、肖楚女、冼星海等。

  他们为什么要来洛阳?他们在洛阳做了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城市档案》栏目推出“民国时期来洛文化名人”系列,追忆先贤。

  20世纪30年代,洛阳先为国民政府的行都,后为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河南省省会所在地。

  到1939年,随着日本的节节入侵,洛阳已经成为抗战的桥头堡。为了鼓舞和慰问前线的抗日将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组织当时知名的作家组成慰劳团,分南北两路奔赴前方劳军。作为该协会常务理事,老舍参加的北路慰劳团亦至洛阳。

  ▲▲由鲁至鄂主持“文协”

  “文协”是个啥组织?它跟老舍有啥关系?这还要从1937年说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为奔赴国难,老舍于1937年11月15日告别济南的妻小,前往汉口,与一批作家同住在武昌千户街福音堂冯玉祥的公馆,共同从事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创作。

  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当时文艺界掀起了抗战的热潮。到193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阳翰笙,提议在文艺界建立一个统一战线,共同组织抗日。

  当时的文艺界也因立场不同分成若干阵营,左翼作家比较倾向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而国民党也有一批文艺界的拥趸(dǔn)。

  然而,国难也带来双方弥合的契机。在国共两党负责人周恩来和邵力子的大力支持和调和下,“文协”开始筹备。后来,经周恩来与冯玉祥商谈,最终提议由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派”老舍出面主持“文协”。

  1938年3月27日,“文协”成立,4月3日,在“文协”第一次理事会上,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

  ▲▲非同寻常的采风和慰问

  当时的“文协”,是一个民间组织,会集了一大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中包括王礼锡、杨朔等。

  1938年7月30日,武汉会战后,“文协”迁往重庆。

  1939年,抗战进入极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军利用手中较为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空中力量,占据了中国北方许多省市和铁路干线,并推进到长江三角洲和汉口。

  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以不可思议的勇气和难以置信的机智与日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正面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的脚步;在日军占领区,游击队也在痛击日军。

  1939年5月3日,日军轰炸重庆,景象惨烈,死伤数千人,这也让身处重庆的“文协”成员感受到切肤之痛。他们决定组成慰劳团,前往抗战前线采风和慰问。“希望以战地访问的形式,沟通前后方的意志,记录战场上丰富的生活”。

  慰劳团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慰劳团由王礼锡任团长,一共13人,他们从重庆出发,经四川、湖北,到黄河两岸及中条山慰问。

  而由老舍带队的北路慰劳团于6月18日从重庆出发,经成都、绵阳、剑阁、广元、汉中、宝鸡、西安、潼关,于7月17日到达洛阳,与四天前先到洛阳的南路慰劳团会合。

  ▲▲对洛阳第一印象:“小小的城”

  这是老舍初次来洛阳。他在诗作《剑北篇》中说:“在我心灵深处那有音乐的地方,觉得最好听的地名儿是洛阳”;“我并没到过那个地方,仿佛就觉到一只彩禽在花林里轻唱!”

  老舍对洛阳的第一印象是:“洛阳的城市并不雄伟与热闹,小小的城,窄窄的道,正象洛阳女儿活泼俊俏。”

  然而,此时的洛阳城又一次在经历战火的洗礼:日寇飞机对洛阳连番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洛阳各界正组织分期疏散全市民众。

  老舍在洛阳也看到兵荒马乱的情景:到处是难民,医院简单的病房里,挤满了小床和受伤的市民,他们裹着腿、缠着头、吊着臂,与此同时,“万恶的敌机不断骚扰”。

  但是,老舍在这里也看到了无数英勇抗击日寇的身影:无数的民工在赶修被炸毁的路轨和桥梁;一批批军需、一列列增援的军队,冲破潼关的火网,经洛阳赶赴前线。

  在洛阳,老舍专门访问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受到卫立煌热情的接待。从老舍充满溢美之词的回忆诗篇中不难了解到:卫立煌是向老舍及慰劳团表了抗战的决心的。

  ▲▲周公祠慰问抗战伤员

  洛阳一向少雨,1939年洛阳的雨水却特别多,进入雨季后更是这样——就在老舍一行准备离开洛阳前往叶县时,洛阳突然下起了大雨,冲毁了洛阳桥。

  当时洛阳连接洛河南北的就这一座桥。就连老舍也感慨:“与我有缘的洛阳施了留客的计巧。”

  像洛阳这样有着厚重文化的古城,对文人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等待雨停的日子里,老舍也不愿意闲着,他冒着日寇轰炸的危险,逐一参观洛阳的名胜古迹。

  老舍最先游览的是金谷园和周公祠(即现在的周公庙)。

  第一站选择周公祠,是因为此时周公祠被改成了临时的疗养场所,里面暂住着许多受伤的战士,老舍在游览之余还要进行慰问。老舍回忆说:古静的庵院祠堂,大殿及东西两廊有许多造像,许多战士或拄着杖,或靠在造像边,“(这些战士)可是守惯了纪律,或因为气力不强,只用微笑回答着拜访”。

  ▲▲雨中游洛阳,一路行来一路诗

  从周公祠出来后,老舍又来到洛河边,游了天津桥。感慨良多的老舍诗兴大发,一向主张新体诗的他竟然作了一首古体诗《过天津桥》:“天津桥外古亭林,几代风流余鸟音!白鹤云间山色远,黄牛车缓柳阴深;桑麻未异丰年景,刀火偏多报国心;肯向鹃声卜末劫,金戈铁马动长吟!”

  第二天,经安乐,老舍又冒雨到关林游览。关林“开朗的庭院,明净的石道,肃敬的松影”,让老舍流连忘返,他还向陪同人员打听关林的历史,得知关羽首级是否埋在关林还有争论,老舍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伪造,也应得敬礼与祝祷!”

  离开关林后,老舍又赶赴龙门,观赏龙门石窟,龙门的珍珠泉,莲花洞,古庙……让老舍啧啧称奇:“龙门的名贵是手的创造!”

  但是,历经千年风雨,加上战火不断,龙门石窟内许多造像被毁,也让老舍叹息不已,他感慨道:“越是精心的创造,越容易引来摧残与劫盗,有些平凡的小佛倒能幸免淫暴。”

  当然,老舍也没忘了去白园看看诗人白居易的墓地。

  一天后,老舍又到太学遗址和白马寺参观,在白马寺,看到白马寺内“山门大殿,清朗光辉,一木一石,依古修绘”,老舍又诗兴大发,作了一首《白马寺》:“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洛阳之行给老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洛阳全城上下团结一心的抗战氛围,更让老舍由衷地感慨。回到重庆后,他将在洛阳的行程见闻写入了长诗《剑北篇》,老舍在诗中说:“古寺古城,存亡兴废;洛阳——抗战的营垒,新的洛阳必须,必须,是抗战的营垒!”

  ▲▲支持洛阳成立“文协”分会

  老舍等作家的到来,也在洛阳当地的文艺界引起轰动。当时,在洛阳也聚集了一批文化精英,他们在洛阳创办了一批文艺刊物,许多洛阳本地作家、诗人也参与创作。

  洛阳的文艺工作者推举梅隐为代表,致函老舍,请求成立“文协”洛阳分会。

  老舍很快给梅隐回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予以指导。老舍说,按照“文协”的会章,有会员十人以上可成立分会。洛阳现在有多少位会员?假若已够十位,就请一方面到地方党政机关去接洽备案,一方面飞函重庆总会请求承认。

  他热心地指出:最好是先向总会索要会章,作为分会组织的参考。假若在洛阳的会员不到十位,还可以报告总会成立“文协”通询处。

  他还要求:添收会员必须要进行审查,会员必须是有著作发表的,那些爱好文艺但没有作品的不能入会。老舍对这一规定也进行了解释,他说,“文协”毕竟是合法的民众团体,需要爱惜羽毛,选择成员不能不慎重。对那些暂时没有作品的,一旦有了作品,由两名以上会员推荐后也可称为会员。

  至于“文协”洛阳分会会员必须交的一至五元会费,老舍也有考虑。他说,文艺界的朋友大多贫苦,如果没有钱交会费,可以用文章代替。

  在老舍的帮助下,不久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洛阳分会成立。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