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小学至高中不同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
不学礼,无以立。有人说,教育部印发这样一个《纲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而礼仪教育却不能仅限于《纲要》中的简单规定,礼仪学习也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家长、老师应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并以身作则,对学生潜移默化,教他们活学活用。
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
“教育部为何要出台《纲要》?因为学生的行为的确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范了。”市六中团委书记张权说。
中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四五个八九岁的孩子,大声吆喝,打闹推搡。后来,有两个孩子甚至倒在地上打闹,他们身边的乘客被挤得站立不稳。他们的脚踢到了别人身上,也全然不顾,只顾打闹。
在某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前面已经有几个人在排队等候了,一个来得最晚的七八岁的小姑娘,弯腰钻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正好门开了,于是她第一个进去了。出来后,她哼着歌,得意地看了看后面的人,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
现在很多孩子缺乏礼仪方面的教育,以上不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些孩子成人以后,因不懂礼仪造成的人格缺陷是很难弥补的。
礼仪教育人人渴盼
一个温文尔雅、举止得体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张权说,那些在公交车上打闹的学生,那个去公共场所卫生间不排队的小姑娘,也会喜欢温文尔雅的人,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在公交车上要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要排队等候。他现在上小学四年级,非常懂礼貌,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家长杨凯说,有时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些年轻的家长自己坐个座位,两三岁的孩子又占个座位,旁边却站着年纪大的乘客时,她就有上去指责的冲动。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的成长内容绝大部分来自对成人的模仿,而与他相处最多的父母对他的影响也最大。父母不仅自己不让座,还让孩子也占个座位。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的,并且长大以后也会继续做下去。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礼仪、受欢迎的人,应该从小就进行礼仪教育。相信即使是那些不知道让座的父母,对礼仪教育也是非常欢迎的。
活学活用重实践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能仅限于记住条条框框,要润物无声、活学活用。”市十九中副校长师利峰说。
学生、家长、老师要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学校要经常宣传,让学生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学校可以把好的礼仪典型整理成案例,以讲故事的形式灌输给学生;或者以曝光反面典型的方式,让学生直面自己的不文明行为,鞭策其努力改正。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可以经常召开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讨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很关键,家长不能置身事外,除了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之外,还要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要坚持不懈。比如把孩子当大人,节假日、双休日要多带孩子去看望老人,选购礼物的时候,最好能带着孩子,把老人的喜好告诉孩子,或者让孩子根据自己对老人的观察,买老人喜欢的礼品。
告诉孩子将要去的场合,让他自己选择衣服、选择发型。适宜的,家长要鼓励;不适宜的,家长可趁机进行说服教育。
吃饭的时候告诉孩子,老人应该坐的主位是哪一个,父母应该在哪儿,晚辈应该坐哪儿。要让孩子学会照顾老人,帮助老人夹菜。在公共场合要学会使用公筷,帮助客人夹菜等。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在假期里一定学会了不少礼节习俗。开学在即,家长们应该及时帮助孩子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要继续坚持;有哪些做得不妥的地方,要及时改正。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常看、常改进、常提高。
■链 接
学生礼仪教育各有侧重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将不同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
按阶段来说,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要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坐、立、行习惯,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能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长辈和老师,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遵守交通等基本秩序。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要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和常用体态语,了解传统节日礼俗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倾听他人,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
初中生要做到着装大方得体,掌握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礼仪;理解父母,懂得感恩,掌握拜访接待的基本礼仪和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集体活动遵守规则。高中生要掌握不同场合谈吐和仪容仪表原则,在排队等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