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50余件陶俑将首次专题展出
洛阳宫灯 昨上央视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250余件陶俑将首次专题展出
来自汉、西晋、北魏和隋唐;多数为未曾展出过的珍品
  北魏连体彩绘陶女俑
  北魏彩绘镇墓兽
  北魏彩绘马 (资料图片)
  □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夏子晴/文 记者 张晓理/图

  昨日上午,市博物馆陈列部的郭画晓正忙着对馆藏的汉唐陶俑精挑细选。据了解,在此次博物馆搬迁中,作为我市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陶俑系列将被作为一个单独的陈列体系进行长期展示。

  预告:250余件精品陶俑即将展出

  郭画晓说,汉唐时期是洛阳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洛阳发掘的墓葬中,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俑,而目前“登记在册”的可达万件之多。由于洛阳博物馆老馆展示面积有限,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新馆为汉唐陶俑准备了1000多平方米的展示面积,我们将挑选出250余件精品,与广大参观者见面。”郭画晓说。

  溯源:陶俑是做什么用的?

  那么,即将首次以专题形式展出的这些陶俑,在古代到底有着怎样的用途呢?

  据介绍,陶俑是用于古代陪葬的冥器,目的是为了使死者在冥世继续过着和生前一样的生活,这一风俗起源于奴隶制社会的人殉习俗。

  据资料记载,人殉习俗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商代时人殉之风更加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转型,用人殉葬的习俗开始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以法令的形式被禁止,然而,与人殉习俗相应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却根深蒂固,人们极力寻求殉人的代替品,于是俑器的使用逐渐推广开来,以俑随葬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看点:多数珍品未曾展出

  此次专题展示的汉唐陶俑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呢?郭画晓说,这250余件汉、西晋、北魏和隋唐的陶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未曾展出过的珍品。

  比如在汉代部分,将主要展示百戏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七里河汉墓出土的一组著名的鼓盘乐舞百戏俑,共10件左右,完美展示出宏大的乐舞百戏场面;而西晋部分,则主要展示武士俑,通过这种披甲持盾的武士俑形象,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西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扰的时代特点;而北魏时期的陶俑,主要展出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这一部分主要以宜阳的杨机墓为代表,展出陶俑百余件,主要分四组,以牛车、鞍马为中心,还有随行服务的驴和骆驼,这个俑群可十分清晰地反映出孝文帝汉化制度之后,当时“胡风国俗、杂项揉乱”的丧葬制度。

  而在各个阶段的陶俑中,数量最多、制作最为精美的则是唐代陶俑,将占到整个专题展的1/3,精品主要有国家一级文物“彩绘驯马俑”,制作精美、彩绘鲜艳;还有“彩绘胡商俑”,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的有力证据。

  同时,在这一专题展厅内,为使广大参观者对陶俑的形制、大小能有充分的认识,工作人员还将特意选出馆藏的最大和最小陶俑,其中最大的陶俑高110厘米,为唐代三彩文官俑;最小的陶俑仅高9.2厘米,是北魏的女仆俑。

  郭画晓说,每一件陶俑都是一个时期社会状况、丧葬习俗的反映,都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汉代的陶俑质朴粗放,神态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西晋的陶俑制作粗略,造型呆板,缺乏活力;北魏的陶俑制作精致,线条流畅;而唐代的陶俑则可谓达到了写意的审美特征与融会贯通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因此,在筹备展览、挑选文物的过程中,他们将更多地注重哪些能更好地代表当时雕塑艺术和制陶技术成就。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