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在红绿灯上的提示音箱、把慢车道和人行道“无缝连接”的缘石坡道……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无障碍设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给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行带来方便。
2008年,根据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残联、省老龄委共同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的通知》,我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鹤壁市进入我国100个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行列。
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对洛阳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两会”期间,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部分市民。
背景:“无障碍”是城市发展客观趋势
去年年初颁布实施的《洛阳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对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进行了阐释——“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市人大代表王苗欣说,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福民强市,“福民”的标准之一是将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放在优先位置。城市环境无障碍化建设既是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的内在需求,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客观趋势。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实施城市环境无障碍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约为33万,其中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人数超过9万。另外,全国老龄委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老龄化趋势明显,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7%。以全国平均值推算,我市老年人口在未来4年将逼近110万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12万人。一个由残疾人、老年人和尚未纳入统计的儿童组成的庞大群体,要求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需要向更加便利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现状:无障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正是基于对上述情况的清醒认识,我市加快了城市无障碍建设的步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等有关规定,对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将宾馆、医院、学校、银行、车站以及城市道路、商业步行街、公共建筑、城市广场、公园等数十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机构和公共设施全面纳入创建范围。
截至目前,我市各主要道路进行无障碍缘石坡道改造、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改造共计926处,盲道铺设总长度达到377.36公里,在路口安装盲人过街提示音箱共计1088个。此外,为部分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将一楼台阶改造为缓坡,在卫生间安装抓杆、扶手和固定式可折叠浴凳……一系列高效、得力的措施,使我市无障碍建设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人大代表田战年说,日益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着眼民生、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工作思路。
我市的省轮椅篮球队主力队员高鹏珊感慨地说,由于受环境限制,在赛场上运球如飞的她,生活中极少出家门,4级台阶成了她无法逾越的障碍。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后,她从足不出户到外出买菜,无障碍建设这项惠民工程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找回生活的自信和快乐,体会到被关注的温暖。
展望:城市无障碍会让人更温暖
从去年年初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至今,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市的城市无障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切都坚定了我市进一步推进城市无障碍化的决心。
参加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刘峥伟的提案是《关于完善洛浦公园无障碍设施的建议》,建议洛浦公园增加出入口位置的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婴儿车进出;对无障碍设施要设置明显的标志……他希望提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让残疾人能够无障碍地游洛浦公园。该提案若能获得通过并得以实施,我市将增添更多“福民”的民心工程。
去年4月1日,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施行,通过考试并取得驾照的残疾人可以驾车外出。有市人大代表认为,目前我市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相对偏少,希望适当增加数量。
基础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仅是实现无障碍城市的前提,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做,而加深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理解和认知至关重要。
在我市,人们对无障碍设施漠视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本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的盲道被占据,无障碍坡道则成为汽车畅通无阻的出入口。这说明,“无障碍”的意识在很多人心中比较淡薄。对此,市人大代表张满珠认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教育市民真正理解无障碍的内涵,了解创建无障碍城市的目的和价值,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才是实现城市无障碍的终极目标。
据悉,今年我市在无障碍设施推进方面将有一系列大动作:继续对南昌路、纱厂南北路、联盟路、唐宫路、丽春路、周山路、关林路、瀛洲路、滨河南路、洛宜南路、张衡路、展览路、广利街、定鼎门街等16条道路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
城市无障碍,会让人感到更加宜居,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