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两会 给力“福民”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5年,新希望,福民强市新篇章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新5年,新希望,福民强市新篇章
——洛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第一篇 发展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临的机遇:中共中央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发布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级产业基地获批带来的机遇;促进文化发展,打造“华夏文化传承中心”带来的机遇。

  面临的挑战:应对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深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同类城市发展增速带来的挑战;社会矛盾凸显带来的挑战。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推进“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指导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促发展,坚持结构优化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促发展。

  ■战略定位

  遵循在中原经济区中“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个品牌(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河洛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明确洛阳的城市定位,即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和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总体布局

  将“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作为洛阳“十二五”发展的总体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市)区统筹发展、集聚发展。

  ■基本路径

  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福民强市”。到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65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65500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0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84亿元;城镇化率达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50元。

  第二篇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依托中心城市和周边五县(市)区雄厚的产业基础,注重发挥南部四县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四路并进”,形成五大战略支柱产业和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格局,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福民强市”做坚强支撑。

  第三篇 加快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旅游业发展,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推动我市产业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转变。“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

  ■做大做强旅游业

  积极申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深度拓展。“十二五”末,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9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

  建立我市旅游工作综合管理机构,突出权威性,统筹安排全市的旅游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产业多元化投资体制。

  规划建设小浪底山水实景演出基地,再现“河出图,洛出书”历史传说,塑造文化源头形象。

  在洛北市区、新区以及县区建设美食城等特色街区,开发建设集购物、美食、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成一批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区。

  积极推进黄河、洛河、伊河等三河生态景观走廊建设,重点开发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大遗址保护工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南部伏牛山和北部黛眉山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休闲游和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着力培育自助游、商务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增加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

  “十二五”末,培育发展2至3家大型旅游集团公司,争取至少1家旅游企业集团入围国内旅游企业50强。

  提升小浪底西霞院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白云山旅游休闲园区、洛阳市历史文化园区等省级服务业旅游园区的品位和档次,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项目。

  重点打造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隋唐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汉魏故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龙头。

  重点打造《洛神》、《十万宫廷乐舞》等旅游演艺文化品牌和洛阳唐三彩、仿古青铜器、牡丹画等旅游商品品牌,积极构建以洛阳水席为代表的特色餐饮品牌。

  重点扶持开发景区和重大项目:白马寺国际佛殿荟萃园开发项目、洛阳市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位于新区)、龙门园区南部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龙门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提升项目、洛阳安喜门建设工程项目(位于老城区)、老君山深度开发二期项目、小浪底生态休闲苑项目、西霞院休闲度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伏牛山冰雪文化节乐园建设项目、隋唐遗址工程核心区天堂明堂遗址恢复项目、青要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玄奘文化旅游产业园整体开发项目(二期)、洛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洛龙区春华秋实农博园建设项目(位于龙门西山)、灵山寺景区建设项目、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洛龙区关圣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嵩县中国理学文化园区建设项目、洛龙区邵雍故居改扩建项目(位于洛龙区安乐)、老城上清宫老子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偃师二里头遗址复原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建设项目、邙山陵墓群保护性展示建设项目。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十二五”末,力争形成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商务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适度发展高档商品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炒作投机行为。

  加大政策性住房的建造力度。重点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更大程度上解决低收入家庭、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群体的住房需求;积极探索公积金用途改革,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果;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20万套。

  ■丰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

  重点打造西工、涧西、老城、新区四个综合性商业中心,加强新区商贸业的布点和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高水平的文艺展演活动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加大洛阳百戏园区建设。

  重点发展家政服务、老年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医疗保健等行业,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就业服务等服务项目;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区服务业,逐步培育一批社区服务品牌企业。

  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第四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三个重点。

  淡化行政辖区概念,因地制宜规划基本粮食产业区、花卉苗木产业区、蔬菜产业区、果林产业区、中草药产业区、小杂粮产业区、烟草产业区、畜牧产业区等。到“十二五”末,要形成2至3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农业产业区或产业带。

  构建“一环”(环城高速绿化苗木产业)、“一带”(邙山牡丹产业带)、“一园”(龙门山地牡丹园)、“多色块”(县市花卉苗木基地)有机配合的花卉产业格局。

  第五篇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根据“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布局,以新区建设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特色城镇体系。“十二五”末,城镇人口达到3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

  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洛北城区改造和洛偃一体化进程,加快吉利区、伊川县、宜阳县、新安县、孟津县的城区发展,形成沿陇海、洛湛铁路干线集中布局的城市密集区,在全省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十二五”末,城市密集区的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

  根据新区“一极五区”的目标定位,打造全市城镇化的龙头,进一步增强新区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使新区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新引擎。以伊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心,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集人气优先、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优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谋划、运作、经营,积极打造全市行政副中心。

  提升洛北城区城市发展速度。积极实施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程,保护恢复隋唐风貌城区、明清历史街区,适时规划具有我市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群落和街区。提升宜居环境和文化底蕴。加快恢复洛河、涧河、瀍河、中州渠、邙山渠等城中水系生态,凸显全市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工业强镇和特色产业镇。

  第六篇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走“创新活市”道路,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作用良好、企业主体地位突出、科技中介体系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密切联系的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带动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从“洛阳制造”到“洛阳创造”的升级。

  重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从现有的76万人增加到95万人。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七篇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完成市广播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学校、新区图书馆、科技馆(方志馆)、群众艺术馆建设。

  完善以洛阳博物馆新馆为龙头的博物馆展示体系,积极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重点培育牡丹文化、工艺品、古玩、演艺、创意等五大产业聚集区,力争更多园区成为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着力培育3至5名能够代表洛阳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的文化名人。

  提炼和弘扬洛阳精神。整合我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力量,成立洛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充分挖掘河洛文化精髓,及时赋予河洛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凝练洛阳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持续提高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第八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

  继续对洛阳机场进行提升改造,把洛阳机场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干线机场、通用航空机场和中西部重要的货运机场。“十二五”时期,完善新航站楼的功能设施,开辟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争取开通多条国际(地区)航线。

  ■铁路

  完成洛宜铁路支线改线工程,建设洛宜铁路至丰李铁路专用线。建成新郑机场至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建设焦作至济源至洛阳城际铁路。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横穿涧西、西工、老城、瀍河,纵贯洛北城区和新区的“十”字型线网骨架,基本解决洛北城区东西向交通拥堵问题。

  ■公路

  完成连霍高速洛阳段改扩建、洛栾高速、武西高速尧山至栾川段、郑卢高速洛阳至卢氏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

  建成洛偃、洛吉、洛宜、洛新等快速通道,升级洛栾快速通道市区至伊川段,规划建设市区环城公路。新建黄河两岸滨河景区公路,大力推进南部景区、沿黄旅游通道建设。

  “十二五”末,形成高速公路、高等级干线公路为主体的“三环五通道”大洛阳都市圈交通网,构建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区)半小时交通圈;交通网呈放射状向西、向南延伸,至西南部洛宁、汝阳、嵩县、栾川的一小时通达;形成市域范围内“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四横四纵”干线公路骨干网和较为完善的区域农村公路网络。

  ■水运

  规划修建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共5个客货运码头,促进洛阳至三门峡、巩义及山西、焦作、济源黄河北岸的客货运输。

  ■交通枢纽

  完成洛阳铁路枢纽改造,加快实施洛张铁路电化洛阳枢纽配套改造工程,新建郑西高铁龙门站南站房、公路运输枢纽客运南站、公路运输枢纽客运东站,改扩建洛阳市长途客运中心站,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零距离”换乘。

  ■城乡公用基础设施

  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加快城区供水管网的改造,在具备条件的小区逐步探索自来水到户直接饮用。

  鼓励发展无线宽带,做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好公众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政府政务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信用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第九篇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建设南部山区简易机场,提升应急救灾能力。

  加强中水利用、污泥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积极构筑绿色生态网络,提升公园档次品位,重点建设生态走廊,实施伊滨公园、洛浦公园延伸,涧河、瀍河的滨水绿地等建设,恢复历史名园。

  “十二五”末,把洛阳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第十篇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十二五”末,力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超过3000家。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指导线,建立保持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立实现“福民强市”的长效机制。明确业绩考核指标,加强行政部门考核,强化行政问责制,在全市营造激励争先晋位、褒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完善公务员业绩考核制度,试行公务员分类管理,规范公务员管理模式。

  第十一篇 积极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必须更加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着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失业、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快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均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医院的投入。大力推进优势医院倍增发展计划,加快新区医院项目建设和洛北城区的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工作,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

  “十二五”末,全市万人拥有床位数45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0人。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产采选,要全面安装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加大过程追究、隐患追究和事故追究力度。

  ■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十二五”末,全市人口达到710万人,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

  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真学真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