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日军对洛阳的包围
朱 兴宗开国明太祖 举世大儒宋朱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3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姓氏源流
朱 兴宗开国明太祖 举世大儒宋朱熹
□记者 孙钦良
  朱姓历史名人多,建树广,《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收录有653人,当代朱姓人口有1500多万。

  朱姓重视祠堂建设。如今是商品社会,找个祠堂不容易,但总能找到朱姓祠堂。洛阳市区很难找到石牌坊,但能找到纪念朱熹的牌坊——在老城南关九都路南侧,牌坊下常有几个老人闲坐,他们指着南边新修的水泥路说:“这里原来有座朱家祠堂,前几年被拆掉了。”

  朱姓名人中,宋朝的朱熹很有分量。他是和孔孟并列的圣人,称朱子,是朱姓引以自豪的大师。有一次,我到偃师市佃庄镇采访,走进一个村子,觉得村名很有趣,叫“朱圪垱村”。该村有朱姓人家114户500多人,生活简朴,很讲礼貌,有人告诉我,他们这支朱姓正是朱熹后裔。

  我看了他们的家谱,原来明洪武五年,朱熹的六世孙朱震、朱霆和一位从兄从福建省建阳县迁到洛阳。后来,那位从兄移居伊川县白沙镇,朱震迁居洛阳东边的大觉村,也就是现在这个朱圪垱村。朱霆始终没挪窝儿,仍居住在洛阳城。后来,这三门朱姓都有分支,分别在偃师市东石桥村、东大郊村、顾县曲家寨等地安居,繁衍生息。

  由此看来,任何姓氏最初都只有一个根,然后生出许多枝干,慢慢变得枝叶繁茂;又像是滔滔江河,最初有源,后来泛滥,于是急着寻根追踪,便形成姓氏文化。

  提起朱姓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立姓很早,帝舜时就有了。《元和姓纂》记载:舜时有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其后人以朱为姓。

  第二,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封安的后裔于邾地(今山东省邹城一带),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去掉“ ”,为朱姓。

  第三,宋国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

  第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让鲜卑族渴烛浑氏(可朱浑氏)改为朱姓——从朱姓流变可以看出:中国姓氏之流布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样,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往往呈现海纳百川之气象。

  朱姓最早发源于河南、安徽及江苏,东晋时播迁至江西,唐末播迁至湖南。从明代开始,陆续有朱姓移居台湾,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朱姓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

  朱姓重视祠门楹联,常用的四言对句是“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他年轻时家贫,靠卖荆条为生,肩挑荆而目读书;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他犯颜直谏,折断殿槛,下面要讲这段故事,此不赘述。其常用的七言对句是“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上联指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下联指南宋大儒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必备读本。

  朱姓堂号都有故事。如“白鹿堂”,说的是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折槛堂”,说的是汉成帝时,陕西槐里县令朱云上书直谏,指斥朝臣尸位素餐,请斩佞臣张禹(成帝的师傅),成帝大怒,欲诛云,令御史拖朱云出殿斩首。朱云拉住殿槛,大声申辩直谏有理。御史使劲拉他出去,朱云死攀住殿槛不放,讲来讲去,讲个没完,结果殿槛被折断,御史和朱云都摔了个仰八叉。皇帝见此情景,又好笑,又震惊,终于醒悟,奖励朱云。事后有人来换殿槛,成帝说:“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意思是:“别换!留着让大家看看,以旌表正直忠心的臣子。”这是“朱云折槛”典故的由来。

  朱姓名人还有:朱亥,战国勇士,侠气干云,力大无穷,是最早出人头地的朱姓人物。朱买臣,西汉名臣,在民间和戏曲中知名度较高。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朱温,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教育家、数学家。朱耷,即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水墨写意画大师。朱柏庐,清初教育家,著《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近当代朱姓名人中,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老总(朱德)、朱光亚、朱自清等。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