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县曹村乡下村,像这样想找活儿干的留守妇女有四五十人。 |
|
□记者 邓超 文/图
■开栏语
4700万,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妇女总数。大量男劳力外出务工,让这些农村妇女从“半边天”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为了贴补家用、增加收入,她们当中许多人,都有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找工作的强烈愿望。
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面临哪些困境?那些成功就业甚至带动一方的农村留守妇女有什么找工作的窍门?哪些工作适合希望在家门口就业的她们?留守妇女就业,有无优惠、扶持政策?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三八”节前夕,本报66778866新闻热线上,一条请我们帮忙联系工作的求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村有四五十名留守妇女过了年找不到活儿干,闲在家里很着急。她们拜托我给你们打个电话,帮我们想想办法……”
农闲时,她们想找活儿干
3月初的一个上午,天气乍暖还寒,新安县曹村乡下村村民吴芬正在客厅的煤炉旁烤鞋子。
“刚送孩子上学回来,路不好走……”吴芬起身给我们让座,有些不好意思。
吴芬的丈夫在县里一个矿上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这几年,吴芬既要忙农活,还要照顾老人、带孩子,这个家一刻都离不开她。
和吴芬同村的范秋叶,则要替在外打工的丈夫料理两亩多的庄稼地、赡养80多岁的老公公。
“最忙的是6月到8月。其他时间除了照顾家人,空闲时间还是有的。”吴芬和范秋叶这样说。
村干部们带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该村的留守妇女有四五十名,赋闲在家的她们希望能尽快找份能在村子附近干的活儿,即能打发农闲时间,又能增加家庭收入。
家门口的活儿,找起来不容易
其实,下村这些留在家里“照应门户”的女人们,以前有过数次“在家工作”的经历。
张海青是村里的热心人,他喜欢看书、看报,在市里打工也攒下些人脉,曾帮村里的留守妇女们找过几次活儿。
“两年前,我联系市里的一家编织公司,让村里的妇女帮忙织了一段时间毛线花。”张海青说,尽管一个毛线花的加工费只有一两毛钱,但这家公司从来没短过工钱,大伙儿干得挺带劲儿的。
经历了第一次成功后,大家对张海青都很信任,可没想到接下来就吃了亏。去年,张海青在街边传单上看到一则广告,市区一家遮阳伞厂要招一批工人,可以在自己家加工雨伞。张海青自告奋勇做了这个厂子的“代理”,帮大伙儿运回原材料,再分发到报名干活儿的村民家中;活儿干完了,各家把成品送到张海青家里,由他统一送到厂里。
张海青的妻子王晓芹当时负责管账。她说,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名妇女来报名,连附近好几个村的人都来了。
“干了几个月活儿,这个厂都准时付工资,没想到去年10月老板说,厂里资金没法回笼,工资付不了了……”张海青说。他不想让干活儿的乡亲们吃亏,年前便拿出自家这几年的积蓄,把拖欠大家的工资都送去了。
张海青说,他还遇到过用人单位张口就要培训费、抵押金的,遇到过活儿做得再精致也验收不合格的……“适合留守妇女干得活儿太少,适合干的活儿骗人的又实在太多,给留守妇女们找工作,实在不好找!”张海青感慨道。
工资低没关系,能在家门口干就行
“其实,我们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在家门口干就行,工钱低一点也没关系……”村民司秀容说。司秀容告诉我们,实在找不到活儿干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就帮邻村一家煤矿编荆条。这种用来加固矿道的东西,一个能卖5分钱。
“男人出去打工了,妇女们也都不想闲着。一闲下来,大家就要凑到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头,容易闹矛盾。能和出外打工的人一样在家门口找个活儿干,真好!”司秀容说。